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元朝 >

元征日本战争结果

时间: 克浩2 元朝

  蒙古帝国兴起后,以忽必烈为首领的一支在东亚地区迅速扩张,并将都城迁至大都(今北京)。在1268、1269、1271年,忽必烈三次遣使要求日本朝贡,但均被幕府拒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在加紧攻击南宋的同时,集结兵力进攻日本。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元征日本战争结果,希望对你有用!

  元征日本战争图片

  元征日本战争经过

  元征日本第一次渡海作战

  背景

  13世纪中期,蒙古成吉思汗之孙大皇帝忽必烈建立起一个版图包括几乎整个亚洲和东欧在内的,世界历史上最大、最强的元帝国。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派遣兵部侍郎郎赫德、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忽必烈在国书中,对这次遣使的目的讲得极其清楚,要日本效法高丽,举国来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将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图之”。国书被日本以书辞无理、不能接受为由,予以退回。1268-1272年,忽必烈又三次遣使至日本,要求副本皈依中国。引起日本朝野的普遍恐慌。懦弱无能的日本朝廷主张回书降伏,却被年少气盛的抗战派执权北条时宗制止。在洞悉了元的侵略意图后,时宗先后将几名使者杀死,命全国进入战时戒备状态。至元十年(1273年)起,忽必烈开始着手部署征日战争。至元十年4月,耽罗岛林衍起义,反对高丽王的统治,忽必烈乘机派元军进驻高丽。之后,元军于耽罗岛设招讨司,驻扎镇边军1700人,从而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由此可以使元军能够全力进攻日本。随后,忽必烈召忻都、金方庆等至元大都(今北京)商议征日事宜。

  作战兵力部署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造舰900艘,其中大舰300艘可载1000石或4000石,由金方庆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并规定于正月15日动工,限期完成。6月,900艘军舰完工,上报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遂命令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东征日本。联军的核心是蒙元部队,计有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共3.23万人。由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帅实施第一次远征。

  作战经过

  1274年10月,3万元军乘900艘战船,从朝鲜半岛南端出发,占领对马岛后在北九州登陆。元军采用集团作战方式,并有火器助威,以骑射为主的日本军队苦战,不断败退。日落时元军回船休息,但当晚暴风雨交加,多数兵船沉没,元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朝鲜半岛。因为此战发生在文永年间,史称“文永之役”。

  元征日本第二次渡海作战

  背景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遣元军东征日本的目的,在于威吓日本,使其迅速通好,尚无灭日的决心。忻都等元军统帅利用忽必烈的这种想法,巧妙地掩饰了遭狂风败退的实情,以“入其国败之”的战绩上报世祖。忽必烈信以为真,认为日军在元军的打击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必将立刻与元通好。因此,大赏征日“有功将士”,同时决定派出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携带国书出使日本,以求通好。4月,元使杜世忠一行绕过大宰府,直抵长门室津(今天日本本州西南沿海山口县),企图顺利地闯过关卡,到达京都或镰仓。但长门守护却将元使杜世忠等人押送大宰府,然后上报幕府。北条时宗得到此消息后,立命将元使送至镰仓,下令将元使杜世忠一行30余人斩首于镰仓龙口,只放逐了4名高丽船员,并命令京都以西御家人、非御家人、寺院、贵族等均由各国守护率领,加强备战。这些措施也强化了幕府对全国的统治基础。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这时忽必烈才注意到杜世忠等尚无消息。南宋降将范文虎奏请以个人名义写信给日本,请求通好。范文虎的使者周福,在同年6月入日,8月被杀于大宰府。忽必烈要求通好的努力毫无结果,迫使他下决心出兵征服日本。同年,忽必烈任命忻都和洪茶丘为第二次征日的元军统帅,同时命令高丽王再次造舰900艘。至元十七年(1280年),杜世忠被杀的消息传来,使忽必烈更坚定了征日的决心,遂着手建立海军,准备第二次渡海征日。

  作战准备

  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命范文虎去江南收集张世杰旧部及其他自愿从军者计10万人,战船3500艘,组成江南军,由范文虎统帅,从庆元(今浙江宁波)起航,跨海东征日本。这一路军队的派出,很大程度是由于南宋灭亡后处理投降兵卒的需要。另一方面,命洪茶丘至东北,招募沈阳、开原等地自愿从军者3000人,归洪茶丘统领。忻都仍统领蒙族军。又任命高丽将领金方庆为征东都元帅,统帅高丽军1万人、水手1.5万人、战船900艘、军粮10万石。三军合计近4万人,组成东路军,取道高丽东征日本。

  作战过程

  军事部署完成后,忽必烈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召集两路征东军统帅会议,并任命宿将阿刺罕为两路军总指挥。会议确定,两路军各自择日出发,由东、南两路进攻日本。5月,4万东路元军从朝鲜半岛出发,经对马岛攻入北九州的博多湾,但日本军队防守严密,未能登陆。7月,从大陆宁波出发的10万元军出现在北九州海面,两路大军合流,准备发动总攻击。此时遭到大型台风袭击,元军4000艘船只沉没大半,元军损失四分之三,被迫又一次败退。因为此次战役发生在弘安年间,所以史称“弘安之役”。

  元征日本影响

  尽管元军征日未能成功,两次战役但对镰仓幕府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是加强了幕府的专制统治。早在北条时赖执政末期,集体协商制度就遭到破坏,时常由北条家族嫡系决定重要事项。1268年任幕府执权的北条时宗进一步发展了北条家族专制的趋势,以防御蒙古来犯为借口,不仅评定众、引付众的多数成员为北条家族成员,而且各国的守护职务也多更换为北条家族人士。在镰仓幕府初期,担任守护职务的北条家族成员只有两名,到元军第二次败退后的1285年增加到33名,占全部60名守护的半数以上。到镰仓幕府末期,进一步增加到38名;另外在1185年,将北九州的“镇西奉行”改为“镇西探题”,由北条家族成员担任,其职责为统帅九州地区的御家人以及该地区的行政、司法事务。时宗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使御家人发生分裂,其死后曾一度发生内讧,因而削弱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抗元战争后镰仓幕府没有土地或财力赏赐那些有战功的御家人,破坏了由“奉公”而得到“恩赏”的幕府与御家人关系基础,加剧了御家人对幕府的不满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御家人为弥补战争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恢复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加紧侵占公有领地的同时,那些担任地头的御家人进一步拒绝向领主交纳赋税,并蚕食庄园土地。这种行为不仅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对立,也加剧了领主及地头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因为领主与地头均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夺,导致许多庄园农民被迫铤而走险,沦为强盗,时称“恶党”运动。更多的御家人却因战争负担而穷困没落,开始将自己拥有的少量土地典当给高利贷者或出卖。幕府为维持其政治军事体制曾禁止御家人出卖或典当土地,难以取得实效后又在1297年颁布《德政令》,命令商人归还购买或典当的御家人土地,但引起了经济混乱以及商人的不满,不得不很快将其取消。

  元征日本事件结局

  进入14世纪以后,幕政更为混乱。14岁继任执权的北条高时热衷于歌舞与斗狗,不理政事,大权旁落。1322年,奥州豪族安东氏因领地与其他家族发生纠纷,上诉幕府以求解决,独揽幕府大权的内管领(首席家臣)长崎高资收受双方贿赂,故意久而不决,结果导致安东家族叛乱。尽管其叛乱被镇压下去,但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

1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