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民国“粉丝”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今天来说说民国粉丝的趣闻,比如梅兰芳粉丝“梅社” 尚小云粉丝结尚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民国“粉丝”的趣闻,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民国“粉丝”的趣闻:

  民国时期对梨园名角儿的热捧绝不亚于今天,且都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粉丝们如果对学几段唱腔、板眼感觉意犹未尽,索性就揭竿立社,定章程、开例会、办论坛,要比如今的各种“歌友会”更像那么回事儿。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在她的《梨园琐忆》中细数当年的各种“名角社”的出彩名号,梅兰芳的粉丝结为“梅社”,尚小云的叫“尚党”、“醉云社”、“听云集”;热爱荀慧生的票友们,干脆取荀老板早年的成名戏——《白牡丹》中一个字,叫“白社”;最逗的应算是捧筱翠花的“翠花党”……这些俱乐部性质的“票友会”必有几位摇笔杆子的剧评家。

  评:媒体人也要看有没有文化,把人和文章做到一定品味的叫做“剧评家”,否则顶多只算“狗仔队”。

  粉丝力捧名角儿出书

  文人要捧角儿,就得动真格儿的——赋诗、作画、出书、刻匾……极尽各家所长,尽显文人风范。笔杆子多文章就多,粉丝文人们看戏过了瘾就必然写文章捧。当时有些报刊专辟戏评专栏,比如“梅讯”、“梅花谱”等等,凡梅兰芳的一举一动,都有所体现。但是也有不满足只看报纸那点鸡零狗碎的报导,索性出书。1918年,中华书局发行了“梅社”编著的《梅兰芳》一书,全书十章,事略、家世、艺术、魅力、比较……面面俱到。这大概算是中国最早的“明星出书”潮了。

  评:没有时而风雅,时而落俗的翻转腾挪,似乎难以炼成品性俱佳的好文章吧。

  大腕需要内行粉丝

  现在大腕儿出门儿都躲着粉丝,民国大明星们却十分接地气。得到角儿认可的“粉丝团”可享“特供”,譬如买团体票,直接走戏园子后门,茶坊笑迎恭候。角儿一下车,前面开路的、拿大衣的、夏天有打扇子的、冬天有递手炉的……角儿登台,粉丝儿们又专门喊好。这个“好”怎么喊、哪个裉节儿喊,都有讲究。《京剧见闻录》里说,一次谭富英在天津演《四郎探母》,有一句调门儿死活吊不上去,砸了,一次两次,谭富英有心理负担了。“谭迷”急了,该出手时就出手,锣一响,单等谭富英要吊那一嗓子“叫小番”时,众粉丝瞅准机会,“好——哇——”,愣把后面的那个高音给盖住了!谭老板重又声威大震。评:粉丝自然也分阶等。能领会偶像需要的才算高级的,只懂得门外等签名的粉丝,终究难有大气象。

  军阀粉丝厚待大腕

  民国重量级人物捧名角儿、养大腕的故事不胜枚举,戴笠和胡蝶,杜月笙和孟小冬之类自不必说了。当年张勋对自己喜欢的偶像,更是达到屁颠屁颠的高度了。1935年上海书局出版一位名叫“顾曲周郎”的人写的《百伶小史》中说,“辫帅”张勋是专攻青衣的王慧芳的粉丝,每次该王慧芳出场时,张勋也不顾“大帅”身份了,跃身来到台口,恭恭敬敬地给王慧芳“打帘儿”。

  其实,军阀里面粉丝级人物还大有人在。比如张宗昌,这位“长腿”专捧唱河北梆子的侯俊山,因十三岁唱戏出名,故艺名叫“老十三旦”。张宗昌与他饭同席,寝同榻,一同出门时,还要鞍前马后伺候着,迎来送往的都要先派贴身卫队净街戒严,就差依着皇上出巡的规矩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了。

  评:哪朝哪代都有大腕,哪朝哪代都不缺粉丝。内容千差万别,形式大同小异。再大的角儿,再狠的国际级腕儿,缺了粉丝这道景儿,还有啥看头呢?

  梅兰芳的简介: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并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梅兰芳完美表演记录了中国京剧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

  梅兰芳 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所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 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 8岁开始学戏, 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时装新戏中的《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申诉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古装戏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小说《红楼梦》。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峰》、《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

1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