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素材 > 名人故事 >

中国航天名人故事

时间: 金浪 名人故事

你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名人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航天名人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航天名人故事

杨利伟

--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一次伟大出征。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43岁的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应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期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的刻苦领悟和训练,他最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儿时的梦想成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他说:"航天员是个十分神圣的职业,自我个性期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透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我当时心里个性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还和我开玩笑说:“你?蔡?眯牧税桑?"杨利伟回忆说:"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潜质;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到达优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齐,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潜质,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征服太空:铸华夏中国魂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医学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正因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到达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

事后,这位老专家向记者说,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我。这不仅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那还是1992年的夏天。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刻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高尔基的名言)

杨利伟明白,自我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作出一系列动作,进行妥善处置。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稳稳降落在跑道上。

飞船起飞了。飞向了太空。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这时,大家想起了一个故事。发射前,杨利伟参加飞船模拟发射演练。按照飞行程序,飞船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能够看见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专家们惊讶地问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为了这个"都知道",杨利伟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巨大的发奋。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的"家"。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回到地球,持续时刻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于是,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刻有空就放来看。

他自信地告诉记者:"此刻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立刻能够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状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之后,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取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行第一。

正正因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在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户外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我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在飞行。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的美丽家园。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完美愿望。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十分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个性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工作感想)

祖国至上:情切切天地间

"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回到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的肺腑之言。

航天员大队是个团结和睦的群众。在这个群众里,杨利伟享受着温暖,同时也把温暖给予大家。他始终把自我看成是航天员大队中的普通一员。在被选为首飞航天员后,他说,我是代表13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

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向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刻。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

回来后,杨利伟成为了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齐,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我在太空的状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持续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就应具备的素质。"

是的,应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

他的亲人成为了新闻人物,甚至儿子小宁康也被众多媒体包围,他要求媒体不好宣传,一再期望以平常人对待。

他在空军时的战友还记得,1997年,当杨利伟透过体检,回到部队等待通知的那一年里,他仍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飞行训练中。那年他飞了150多小时,大大超过当时部队规定的飞行时刻。尽管体检耽误了许多时刻,但在这一年的考评中,杨利伟的飞行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这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记者曾问杨利伟,你对航天员的职业怎样看?他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性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我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发奋工作,时刻准备理解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2008年7月22日,总装备部举行将官晋衔仪式,"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8年8月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聂海胜

老将出征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学同学,同一年的。”村民张女士说,自己已到了带孙子的年纪,聂海胜却还能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战太空,实在太了不起。

一听说宇航员将在太空待上一段时间,张女士有些不解:“他们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张女士娘家离凡庄村不远,她小时候也认识聂海胜,“他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聂海胜时,乡亲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海胜。

聂海胜家的老宅在村里一个叫聂庄的自然村落。聂海胜就出生于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但父母总会想尽办法让他读书。

聂金山家在聂海胜家老宅对门,他比聂海胜大5岁,是隔代的堂兄弟。聂金山说,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跟他一起推着车去运牛草。海胜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报了名,结果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当年6月,聂海胜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刘伯明与航天英雄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这是对他新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在2005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08年,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3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