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有哪些

时间: 耀聪2 中华杂谈

  人事制度是关于用人以治事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的总和。广义的人事制度包括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工资、福利、监督、退休与抚恤等各项具体制度。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有哪些?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 王权与 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 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荐举制

  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 了先秦 贵族血缘世袭制的 藩篱。 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 南北朝“九品中正 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察举制

  察举是根据 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曹魏时,魏王 曹丕接受吏部 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 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并博采舆论,从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至东晋后此制弊端丛生,中正权重,品评随意,世族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至后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九品中正制已成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 隋炀帝时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 唐代,发展完备于 宋代,强化于 明代,衰落于 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制度。

  主要特点

  ①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怀牒于州县公开报考。它冲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统治,为中小 地主阶级的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

  ②考试制度日趋完备。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 文举、 武举。文举又有 制科和 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科、明经科、 进士科、明法科、明算科、 童子科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考生来源也趋正规,属京师或州县学馆的 士子叫“ 生徒”;经地方考试及格的称“ 乡贡”。考试程序,唐代有 州试和 省试,宋代增加 殿试,明代以后又有 院试、 乡试、 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称 状元、 榜眼、 探花。

  ③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 诗赋、 经义、 策问、 算学、 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科举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明清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以后,科举制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

  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考试命题必须依 朱熹所注 儒家经典 四书、 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 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

  ②以 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

  ③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滋生。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废止。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铨选的主要途径,但世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选官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