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揭秘窦漪房的历史真相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我们所熟知的窦漪房窦皇后,是因为上错龙床而一路做到太皇太后的么?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揭秘窦漪房的历史真相,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揭秘窦漪房的历史真相:

  大汉开国,刘邦做了皇帝,他的妻子吕雉就自然而然当了皇后。这吕后不仅为人颇有心机,而且政治欲望强烈。为了实现自己登上历史舞台的愿望,她用宫中的美女去收买刘邦的所有被封为王的儿子。当然,吕后担心分配不公,反而会引起这些儿子们的反对,弄巧成拙,因此,她给这些为王的儿子每人均送去五名美女,以显得母后对儿子们的公平公正。然而,就在这次空前绝后的母亲贿赂儿子的历史性创意的实施过程中,却演绎了一个贫苦女孩子错上龙床而因错得福的故事。这个故事还要从这个女孩子的身世说起。

  西汉初年,有一个年轻的贫苦女孩子,因为长得美丽,被征选入宫做了宫女。古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这话说得真是不假。那年月的女孩子,只要一入宫门就等于落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牢笼,生死荣辱都由不得自己了。

  白天小心谨慎唯唯诺诺地当差,只恐一不小心飞来横祸,弄丢了小命。夜晚也许太疲倦了倒头便睡,也许睡不着的时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想着自己茫不可知的命运,纵然有千愁万绪千悲万苦,也只能和泪吞咽,又向谁去诉说?其实,这种宫女生活还算好的,最让这些青春似火的宫女难以忍受的是生理方面的问题,而且是永无时日,甚至于熬成了白发宫女也难能见到一次男人。

  然而,这个女孩却幸运的很,碰到了吕后要用美女贿赂儿子的好时候。这一天,吕后颁旨要挑选一批宫女赏赐给在各地为王的儿子,这个女孩子的名字也在名单之中。为了能去这个一个好的地方,她踌躇了半晌,最后还是鼓起了勇气,私下找到主管此事的太监,央告他把自己分到离家乡清河郡,也就是现在河北武邑县近一点的地方。当时那里是赵王的地盘。这个女孩子希望能分配到赵国的邯郸去侍候赵王。

  这个女孩子自然知道宫中的潜规则,因此,为了实现自己这小小的愿望,她还主动送了礼,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献出来,希望以此来打动这位主管此事的太监。但是,没想到这个太监竟然将女孩子要去的地方记错了,等到发现这个错误时,吕后已经按照上报的名单批下来了,这个女孩子被派往代国。于是她为此失望之极,痛哭了很久。原来代国是一个偏僻荒凉的边国,没有人愿意到那儿去,何况是一个女孩子!然而,事已至此,难能更改,痛哭也无济于事。就这样,这个女孩子与其他四位个女孩子哭哭啼啼上了马车,千里迢迢奔赴代国而去。当时代国的代王叫做刘恒,国都就是今天山西的平遥古城。

  其实,还是那句古话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谁知此一去,这个女孩子的命运竟然在不久之后展现出一片阳光明媚的新天地。

  没有几年,她竟然为代王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于是,她成为了代王床上的宠妃。此时,代王已有一位王后,并且也已生儿育女。这女孩子既然出身寒门,也就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是安分守己地侍奉代王,侍奉王后,也侍奉代王的亲生母亲、她的婆母大人。日子久了,她大概以为自己也就这个样子在代国终老一生。

  又过了几年,代王的王后突然病故,而这位王后给刘恒生的四个儿子也一个接一个地相继随着母亲而去。于是,这个已经成为女人的女孩子就成了代王的王后。

  正当女人还沉浸在做王后的喜悦之中的时候,大汉的朝廷上出了大事,吕后病故,周勃、陈平等人联手诛灭了吕氏家族,他们要物色一个适合他们意愿的刘邦的儿子来做皇帝,于是,谨小慎微的代王刘恒在无意中却被他们有意地挑中了。

  刘恒被接到京城,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打造“文景之治”的第一世皇帝汉文帝。汉文帝一登龙位,就将那个已经是女人的女孩子立为皇后,并把这个女人生的大儿子刘启封为太子,这就是日后历史上所说的汉景帝,他是打造“文景之治”的第二世皇帝;二儿子刘武就是日后历史上所说的梁孝王,女儿则是后来所说的“长公主”或“大长公主”,名叫刘嫖。

  这一连串的喜事,像雪片一样地落在了这位早年备受苦难的可怜的窦女头上,这样充满悬念的错上龙床、因错得福的故事,真是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正如史家司马迁为此感叹的那样:“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想提高道德水准,想提高办事能力,那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但是你无论如何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连孔子那种大圣人都没法解释“命运”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以说清了。

  说起来所谓“命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运气”、“机遇”、“偶然性”,就如同打麻将牌的“手气”,有时一口气地输上几十盘,有时又一摞气地连赢几十盘,没有道理可讲。但这种偶然性如果让政治家、军事家连续碰上一两回、两三回,那可就不得了了。在那部众所周知的《史记》中,司马迁时常为这种人的奋斗而感慨,也有时奈何不了对其“命运”的慨叹。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神秘莫测的命运之光,突然降临在了这个女人身上,使她这样出身寒门的女人又一次走进了富丽堂皇的未央宫。

  女人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未央宫的时候,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那是听别人的召之即来、呼之即去宫女奴婢;而这一次走进未央宫,竟然变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这天上地下的差别,自然让这个女人百感交集,泪花潸然。人生的命运的悲欢真是神秘莫测,难以臆断。真不知道当初那个记错了女孩子要去地方的太监,此时应该怎样为自己的前程着想。

  这个女人的命运之好,是那个时候天下所有女人难以比拟的。她不仅坐上了皇后的大位,而且是一位长寿的女人,她不仅看到了儿子刘启做了皇帝,而且还看到自己的孙子也做了皇帝。于是,这女人又被尊为皇太后,一直到尊为太皇太后,在大汉王朝的皇宫中享受了四十五年的荣华富贵,尤其是当她成了皇帝的母亲、皇帝的祖母的时候,连皇帝也要毕恭毕敬,没有人敢违抗她的意志,那真是权势尊荣无以加复。

  可是,这个已经走进权力中枢的女人偏偏信奉“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反对朝廷的一切变革。虽然她坚持的是一条自刘邦、吕后、文帝以来四十多年的既定方针,但是,她没有看到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缺乏与时俱进、共克时艰的观念。

  其实,在文帝的时代,就已经有人大声呼吁国家必须改革了,这就是以贾谊为代表的尊儒的一派,其主要思想见于贾谊的《陈政事疏》,也叫《治安策》,里面所讲的问题即解决国内封王割据与对外抗击匈奴等等。

  到了景帝时代,这种声音越来越强烈,具体表现为以晁错为代表的尊法一派。两者的理论尽管不同,但都是反对“黄老路线”再延续下去。但这位太后硬是坚持既定方针,把持着既定的权力、既定的思想与组织路线不变。

  《外戚世家》为此写道:由于太后好黄帝、老子的学说,所以上自皇帝、太子,下至窦氏家族等皇亲国戚都必须读《黄帝》、《老子》,都必须尊崇黄帝、老子的思想原则。就在她去世之前,她的孙子汉武帝刘彻也不敢重用儒生,这个女人政治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好在这个女人心胸并不狭隘无量,基本还算是识大体,明大理,顾大局,没有十分为难执掌朝政的皇帝们,以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时期,就是“文景之治”。所以这个女人最后得以平平安安地老死宫中,安葬封陵,结束了她在这世上传奇的一生。

  其实这女人不仅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姓,就是“窦”,也有一个十分别致的名字,叫做“漪房”。但是,史书上只称她为窦皇后。汉武帝建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34年,窦皇后谢世于大汉的皇宫。安葬封陵之后,人们看到她的坟墓是一座巨大的覆斗形土堆,就矗立在长安城外白鹿塬上。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她的陵寝上那越积越多的黄土,不知还记得这一段《汉书》上记载的传奇历史?

  窦漪房窦太后简介:

  窦皇后(前3世纪-前135年),中国西汉时期皇族女性,为汉文帝皇后、汉景帝生母,出身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清河县)。《史记》和《汉书》均未提及她的名字。

  唐代司马贞撰写的《史记索隐》中,提到西晋皇甫谧称窦皇后的名字为“猗房”。

  窦[dòu]猗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观津村)人 。是西汉时期的一代女政治家。出身贫寒的她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杰出女性。

  皇后时期

  在刘恒未称帝前,他的结发妻子病逝,所生的四个儿子在刘恒君临天下后也先后病死。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恒即位为汉文帝,即位不久,群臣上书,奏请立皇太子。这时诸子中,只有窦氏之子刘启年龄大,刘启便被立为太子。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史记·孝文本纪》次子刘武先被封为代王,两年后改封为淮阳王,女儿刘嫖,被封为“馆陶长公主”。

  由于窦氏出身贫苦,同情百姓的悲苦,与文帝同节俭,减轻百姓的负担,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汉书·文帝纪》)后来,窦氏的兄弟窦长君,窦广国到长安认亲,汉文帝见到两位国舅,十分高兴,分了不少田地和房屋给他们,并留他们住在长安,宰相灌婴和周勃认为两位国舅出身寒微,没有很好读书,应选择有品德的教师对他俩加强教育,以免重蹈吕氏外戚作乱的覆辙,窦氏兄弟“由些退让君子,不敢以富贵骄人。”(汉书·外戚传》)

  约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文帝前元三年,窦氏大病后视力下降,逐渐失宠。对此,窦皇后自然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暗自悲叹而已。不过受宠的慎夫人也不敢怎样,由于慎夫人是汉文帝的宠妾,在宫中常与皇后平起平坐,上林郎官按照惯例,把慎夫人的座位也安排在与皇后对等的上席。中郎将袁盎(此人最了解汉文帝夫妇,文帝让弟弟犯杀审食其的罪,就是在故意让他那样犯错,最后找借口贬弟弟去蜀地使得弟弟自杀,漪房能从与原代国王后的争斗中出来,手段也一定不一般)见了,令内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至下席,慎夫人大怒,不肯入下席就坐。汉文帝也怒气冲天,拉着慎夫人乘辇回宫。这次上林之行,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袁盎对文帝的解释是不记得吕后的人彘事件吗?袁盎为何这样说文帝与袁盎说话一般都是有言外之意的,这说明了漪房确实不好惹,要不然在此种情况下怎么没被废。

  约公元前174年(文帝六年)文帝前元六年薄姬薄太后为自己娘家人考虑学吕后搞刘薄配,想让薄巧慧成为太子妃,聪明的漪房接受了薄家的联姻,即稳住了启儿的太子之位又稳住了自己的后位真是一箭双雕。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时漪房斗赢了慎夫人。但是好景不长文帝喜欢上了尹姬,尹姬也是无子的,她肯定会吸取慎夫人的教训,与别的有子的嫔妃联合。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堕马身亡,刘武便在前168年改封为梁王,史称:梁孝王。梁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这可以说明文帝不想废后了,也说明漪房又一次胜利了。至于他们的感情如何这就不好说了,从文帝没有再宠信其他的妃子看来应该不错。就这样文帝的八个儿子中就只有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代王刘参长到成年。

  公元前162年(文帝十八年)文帝后元二年,代孝王刘参薨,其子刘登袭位,史称代恭王。至此文帝在世的儿子只有启儿与武儿了,文帝不可能废后了。

  皇太后时期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景帝刘启即位,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史称:窦太后。

  窦太后像郑庄公的母亲武姜过于溺爱幼子刘武,赏赐不可胜数,恨不得让他登上皇位。最初,景帝对这位深得母亲喜爱,且在平叛“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颇深,不仅同辇进出,且在一次家宴中夸下海口要将江山付托。初元三年(前154),当时还未立太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从容对刘武说:“我千秋万岁后,把皇位传给你。”刘武口上辞谢,内心却很欢喜,窦太后更是喜不胜收,但其侄子窦婴进谏道:“父子相传,是汉代的祖制,怎可如此。”力阻才作罢此言得罪了太后,没几天窦太后便下令把窦婴从皇戚的名册中除名。窦太后一心想让景帝立刘武为皇位继承人。但景帝只酒后失言,并非真心,但不如此做又会违背母后的意愿,正左右为难之际,公卿大臣以古制、祖训为由,坚决反对此事。景帝当机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不到一年,刘荣含冤被废,窦太后乘机再次进言,要立刘武为嗣,大臣袁盎等上书言此事不妥,景帝乘机立刘彻为太子,窦太后愿望再次落空,而梁王刘武听说袁盎等从中作梗,派刺客杀戮了袁盎等数十大臣。景帝龙颜大怒,严令缉捕真凶,事情败露,刘武无奈,刺客自杀。幸托得馆陶公主向太后说情,在窦太后的干预下,此事不了了之,但从此景帝心已容不下梁王。

  公元前144年,梁王刘武病死。窦太后闻讯整日涕泣,不吃不喝,经常大骂:“帝果杀吾子!”景帝孝顺,闻之有些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姐姐馆陶长公主给景帝出主意,让景帝把梁国一分为五,刘武的五个儿子都封王,五个女儿都赐给汤沐邑,太后方转悲为喜。

  其侄大窦婴,平七国乱,封魏其侯。文帝崩后,封窦氏一族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这时,窦太后已失明,她喜欢黄老之术,景帝及窦氏兄弟也不得不读《老子》而尊黄老之术。“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也尊黄老为祖,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窦氏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史家将文帝、景帝在位的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景帝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因此她在世时“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史记·儒林传》)。景帝时她曾召博士辕固生问他《老子》是怎样的一部书,辕固生不识时务,猝然答道:“这不过是部平常人家读的书,没什么道理。”窦太后大怒道:“难道一定要司空城旦书吗?”话中讥讽儒教苛刻,比诸司空狱官,城旦刑法。辕固生一听想转身就走,不料被太后喝住,要他到猪圈里去与猪搏斗。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直言并无罪过,就借给他锋利的兵器。他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正中其心,一刺,野猪便应手倒地。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因此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未用儒生。

  太皇太后时期

  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尊祖母窦氏为太皇太后,生母王氏为太后史称:汉武帝。

  刘彻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当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赵绾、王臧官职。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政治上的影响。

  对于窦太后推行道家治国理念的前提,主要是西汉经历白登之围后,发现自己现行国力尚未强大到当时的北方匈奴政权进行对抗甚至灭掉对方的水平,国内刚刚经历过战争,急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因此,从曹参起,历经吕后、文、景执政,西汉中央政府普遍在全国推行黄老治国的理念,全面实行轻徭赋垦荒地的国家经济基本方针,后虽经过七国叛乱的干扰,但国家总体经济形势已经不可逆转的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到了武帝时期,国家经济实力已经空前强大,已经具备了和北方匈奴政权相抗衡的实力,但是此时,窦太后做出了一个判断:如果此时开战,不但无法取得胜利,反而可能将文景以来积累下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有大臣不解,太后接着进行了分析:国民经济实力尽管大增,但是发展成果根基尚浅,很容易被大规模战争所动摇,而且当时的军队建设由于发展经济为前提也有所懈怠,军队的训练和将领的选拔有所松弛;况且此时匈奴的实力尚未削弱,其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而且如果北击匈奴,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是无法剿灭的,而且当时西汉的养马业更是比较松弛,马也比不上匈奴的汗血宝马,耐久力不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西汉尚未和西域取得联系,一旦发兵必然是孤军深入,而且对于匈奴内部的情报掌握也不稳定,综合这些因素,尽管汉朝已经非常强悍,但是仍旧处于无法剿灭匈奴的阶段上。汉武大帝几次要求出兵均遭否决的原因也在这里。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窦太后要求不用刀枪平定事端,武帝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在苏州)的水师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王郢即自动撤兵。东瓯王因怕闽越军再次骚扰,便主动向汉廷请求,举国4万多人迁移于庐江郡,此时窦太后知道武帝长大了并交出了景帝给她的兵符。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在汉之东宫长乐宫薨,与文帝合葬霸陵,时年七十一岁。

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