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光绪为什么叫慈禧“亲爸爸”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光绪为什么叫慈禧“亲爸爸”?光绪皇帝叫慈禧太后“亲爸爸” 原来是独有的称呼,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光绪为什么叫慈禧“亲爸爸”,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光绪为什么叫慈禧“亲爸爸”:

  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后,皇位后继无人,掌权的当家太后慈禧为了继续垂帘听政,就选择了醇亲王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为什么选他呢?

  因为当时的光绪皇帝只有四岁,慈禧太后可以完全可以掌控他。而且光绪皇帝的父亲是咸丰帝的醇亲王,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不必担心他们会心生不满,蓄意造反。

  满人叫姑母为“姑爸爸”,“爸爸”在满语中就有母亲的意思。为了告诉大臣们她皇太后之位名正言顺,慈禧太后没有让过继来的光绪皇帝叫她“皇额娘”,而是让光绪皇帝叫她“亲爸爸”。“皇帝的父亲是醇亲王,母亲是我的妹妹。我妹妹生的儿子,就跟我亲生的一样。”慈禧太后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由。

  但是,何其牵强!非亲儿子叫亲爸爸,大臣和百姓都心知肚明,只是畏于权势,不敢说罢了。

  后来,光绪皇帝和他的亲爸爸慈禧太后政见不合,权力争锋,慈禧没有心慈手软,将光绪皇帝圈禁了。光绪皇帝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

  慈禧的简介: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玉牒全名“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出生于北京城,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的一个世袭官宦之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莊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4]​。关于她的出生地点,现在也没有定论。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封兰贵人,六年生同治皇帝,进懿贵妃。同治即位后,与恭亲王等密谋杀肃顺,垂帘听政。光绪即位后,仍听政。光绪亲政后,没有实际的权利,发动戊戌政变,被挫败以后,将光绪囚于东南海瀛台中。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卒,次日,慈禧亦卒。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终年49。母富察氏,终年86。由于生了一个儿子,并且会讨咸丰皇帝欢心,不久后就升为懿贵妃。愿为祺祥,同治帝立时年27,尊为圣母皇太后,号为慈禧太后。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莊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已篡夺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䜣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帝,以及继位者光绪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临终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绪皇帝,以防自己死后被新党清算。

  从广泛角度研究,慈禧当政的结果确实极多数得到负面评价。主要是中法战争后在许多清流文人眼中获得了胜利却仍要签订放弃越南的天津条约,以及甲午战争失败后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在当时专制政治体制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本身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有可能会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从而有可能使中华民族避免二十世纪初期遭受极多苦难与大量中国人民死亡的历史,却由于当时慈禧执政中期之后内宫花费糜烂不足以同时支撑战争与慈禧生活费,同时很可能会让满族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国力穷竭并且因此失去权威而垮台。特别是中法战争如果继续,会耗尽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所急需的银两,因此受到了恭亲王、李鸿章等洋务派人物的反对。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举凡重修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钱。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1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