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宋朝文人们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宋朝文人夏日如何欢饮作乐?不少士大夫就用莲瓣作酒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宋朝文人们的趣闻,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宋朝文人们的趣闻:

  碧筒杯的典故出于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依书中之说,早在三国时代,名士郑悫在宴客的时候将大荷叶连带着长长的茎梗一同采下,架放在原本用于盛砚台的砚匣里,在荷叶上倒入足足三升的米酒,然后,用簪子刺破荷叶的蒂心,形成一个与荷叶的长梗相通的孔洞。由于荷梗内部天然为贯通的空腔,所以,将长梗向上拉起,如举起的象鼻一样弯成“S”形,就成了天然的吸管!饮用者以嘴含住荷梗的端头,用力吸吮,荷叶内的酒液就会顺着荷梗内部的通道流动,涌入吸酒者的口中。这种带梗鲜叶制成的一次性酒杯被命名为“碧筒杯”,其妙处在于能令酒水染上荷叶的香气,予人胜冰赛雪的清凉感。

  从文献与文物遗留的线索来看,在聚会现场临时折断鲜翠荷叶制作“碧筒杯”,其实是唐代士大夫的发明。到了宋代,这一妙法依然为文人喜爱,如李纲曾做《西轩小池荷花盛开,与宾客酌酒其上,以荷为杯,引满径醉》一诗,林希逸也有诗题为《六月十日晩饮,呼行祖共吸荷杯》。因此,葛立方与友人们于宴聚时利用碧筒杯劝酒,在当时并不算稀奇的做法。

  更有趣的是,葛立方随即“席间再作”了一首《卜算子》,把满池袅袅的红莲花比喻为“盈盈女”,然后咏云:“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所谓酒船乃是一种船形的酒杯,为宋人敬酒时专用。由之可知,筵席上还曾把一瓣又一瓣的红莲花瓣当作酒杯,注酒其中,敬奉于宾主之前。

  宋人“劝酒”有一套独特的形式。筵席主人需准备成套的酒杯,往往为九或十只,这一套酒杯不仅材质不同、造型不同、寓意不同,而且容量也由大到小依次递减,最大者甚至能容一升,最小者仅供啜饮一口。往往是由艺伎捧着酒杯向客人劝酒,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规律次第更换酒杯。重要的是,艺伎劝酒时必须唱歌助兴,歌词最好是席上才子现场即兴之作,如葛立方的两首《卜算子》便是典型的劝酒词。

  因此,当时的过程大致如此:葛立方援笔成词之后,熟练的歌伎稍加吟哦便能将其完整演唱。以池内新摘大翠荷叶制成的碧筒杯被安置在大盘或小盆内,满注佳酿,送到某位来客席前,然后,玉人丽声宛讴:“明镜盖红蕖,轩户临烟渚……”

  碧筒杯容量大,正好作为酒席上的“巨觥”。然后,次第减小的酒杯轮流上场,到最后,从池内折来盛开的红莲花,将其片片轻瓣作为最小的酒杯,置于台盏之上,倾一点酒液在其中。歌伎一手将团扇掩在唇前,一手捧着台盏,这次则是啭唱葛立方刚刚作就的第二首《卜算子》:“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无论大荷叶杯还是小莲瓣杯,均材质柔软,稍不小心就会将酒倾洒出来,依酒律这是必须受罚的。所以快乐就在于如何设法将这两种清芬之杯中的美酒悉数入口,不出事故,也在于一旦杯子歪侧导致汁水淋漓之后的欢笑哄闹。宋人很会玩,这从他们宴会上的娱乐方式中就可看出。正因为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宋词中一旦写到不得不独自喝闷酒时,情绪便会是那样难挨的寥落。

  宋朝的简介: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后改为东京(今河南开封),并设陪都西京(今河南洛阳)。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 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朝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他的弟弟赵光义忙于即位,全国统一事业暂告停止。

  赵光义即位,即宋太宗。赵光义稳固统治地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赵光义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赵光义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是为“烛影斧声”事件,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

  赵光义先后逼死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赵廷美到房州,两年后赵廷美就死于谪所。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也因为同情赵廷美而被废,另一子赵元僖暴死,最后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赵光义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幸亏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赵光义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赵光义还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连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他的亲题。

1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