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简介

时间: 翠梅2 历史成语故事

  分道扬镳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的才华很高,很是看不起那些没有学问的人。尽管如此,孝文帝还是很赏识他,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诗书,商谈一些国家大事。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孝文帝本来就觉得元志是个人才,就任命他为洛阳令(相对于北京市)。当了洛阳令后,元志更觉得自己了不起,更看不起那些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对他们也经常表示往往轻视,很对人都对他颇有微词,但也拿他没有办法,谁让他那么有才能呢?

  有一天,他乘车上街,百姓见这前呼后拥的威势,都纷纷回避。正巧,前面又声势浩大地走来一队人马。原来,为首的是大官僚李彪。论官职他比李彪低。按当时的规矩,他应当首先回避,让人家的车子先过去。驾车的马夫问元志:主人,我们还是让路吧。元志生气地说:凭什么让我给他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哼哼一笑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就这样,两个人争论了起来,相互堵着路,谁也过不去。最后,两个人只得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自己是皇帝许可乘坐华丽的车子的,一个洛阳令怎么能同御史对抗,不让路。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让道?

  皇帝不愿说谁是谁非,要做一个和事佬,说道:“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后人就用“分路扬镳”或者“分道扬镳”来指分路而行。用这个词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

  分道扬镳的成语资料

  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注释:道:路;镳:马嚼子;分开道路,驱马前进。指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也比喻彼此财力相当,不让一方独占地位。[1]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书面用语。

  【英译】part company each going his own way;

  例句

  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道扬镳。The czechs and slovaks left each other.

  中国与朝鲜分道扬镳。China is parting ways with north korea.

  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分道扬镳。But fortunes have diverged since then.

  这两个行动可能会分道扬镳。But these two movements could become decoupled.

  风险投资和初创公司可以选择分道扬镳。It's now possible for vcs and startups to diverge.

  【结构】 连动式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基本解释】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也比喻双方财力相当在地位上互不相让。

  详细解释

  含义

  道:道路。镳,是指马嚼子。扬镳,是指提起马嚼,策马前行。分道扬 镳,原指分路行进。[1]后比喻因志趣不同而各奔前程。也比喻双方财力相当在地位上互不相让。[2]比喻思想,志趣不和的人各走各的路

  折叠出处

  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孝文帝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示例

  清·吴沃尧《痛史》第一六回:“四人又谈了一会各个安歇。到了次日,便分道扬镳。”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为国效力去了。”

  顾笑言《李宗仁归来》第三章:“一个与其~的腹案,渐渐形成。”

  近义词

  各奔前程、一拍两散、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各行其是

  反义词

  志同道合、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也 作 分路扬镳 扬镳分道 扬镳分路

 

 看了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简介

1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