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福建土楼的历史沿革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永定等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福建土楼的历史沿革,希望能帮到你。

  福建土楼的历史沿革

  形成阶段

  宋元时期(公元11世纪~13世纪),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的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上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对于最古老的土楼的研究,发现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发展阶段

  明代(14世纪末开始至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标志着福建土楼进入发展阶段。

  鼎盛阶段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清代、民国),该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工艺精湛、装饰华丽。在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建造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这是福建土楼的鼎盛阶段。

  延续阶段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当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一直延续至今。这时期,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这是福建土楼的延续阶段。

  福建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永定等地。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分布广、保存完好而著称。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总数达30000多座,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福建土楼故又称"客家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8月30日,福建土楼(永定·南靖)景区荣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看了福建土楼的历史沿革

1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