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简介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又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北京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有着700年历史,延续了2000余年的中国文脉。多年来,国子监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文化气息已成为国学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它还是北京市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国子监街形成于元朝初年,仅从形成的历史年代这一点来看,南锣鼓巷和烟袋斜街就有一定差距。并且,国子监街现在保存完整,又有著名古建孔庙和国子监,这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现在,国子监街有居民居住、有古建游览、有商业,各种形态较丰富,相比南锣鼓巷和烟袋斜街较为单一的商业形态,国子监街也属胜出。它成为北京首批入围的唯一一条街。主办方指出,对于名街的评选考虑到了历史、文化、保存状况等多种因素。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平遥南大街

  平遥南大街始创于咸丰六年( 1856 ),歇业于民国二年(1913年),历时58年。又称明清街,自古以为就是平遥县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街道两侧的店铺都是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滋街。平遥南大街在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重要影响,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能集中反映地方、民族的风貌特色;文化要素。拥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其传承;保存状况。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存丰富,保留着较完整的传统格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文化活力。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至今仍维持着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等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哈尔滨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中央大街”,后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如巴洛克建筑的教育书店、新艺术运动建筑的马迭尔宾馆、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妇儿商店等建筑。如今,集商业、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央大街已经享誉海外,成为全国一流、独具文化魅力的步行街,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平江路

  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碑刻上,就有平江路街道,平江路因平江河而得名。在宋元时期,苏州就叫

  平江。所以,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现有的苏州城的格局也是以平江路为中轴线向四周扩散开去的。800年来,平江路完好保存着河路并行的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依然散发着疏朗淡雅的风格。目前,平江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处,省级文保单位“昆曲博物馆”1处,以及40多处控保单位,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古城旧韵的一处古街区。1986年平江路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绝对保护区”,自2002年以来,苏州、市政府实施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通过拆除违章建筑、管线入地、铺设石板路、疏浚河道、维修老房子等工作,让平江路留住了古老的记忆。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黄山市屯溪老街

  俗称老街。位于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区中心,西起明建横江石拱大桥--镇海桥,东止牌坊碑记,全长1273米,宽4.8--7米。以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闻名。保存完好,店铺鳞次栉比,房屋檐口挑出80--100厘米,可避雨遮阳。这里全是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墙;砖木结构的铺面,精巧玲珑的楼阁、镂刻精美的花纹图案,加上小门、大堂、天井、屋与屋之间的深窄小巷,错落别致,热闹繁华,显示了徽派建筑格局的古朴典雅,别有情趣。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还在专辟的一段“古代街”上设有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古趣盎然,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购物。 屯溪老街起于宋代,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徽州物资集散中心。老街店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建筑高仅两三层,多为木穿榫式结构,石础、砖砌、马头墙、小青瓦、徽派木雕、金字招牌、朱阁重檐、古朴典雅、华丽高洁。老街路面宽5至8米,均用赭色的大块石条铺成,雨后纹理清晰,洁净如画;人行其上,无喧无扰,空灵悠远,俨然回到古时,引发无尽的遐思……

  老街的店铺字号,文化色彩甚浓,体现了徽商是儒商的特点。其中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有“同德仁”药店、“同和”秤店、“程德馨”酱园等,其商(药)品制作,陈列经营至今,古风犹存。屯溪老街建筑古朴典雅,是一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整个老街古色古香,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