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奥迪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介绍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奥迪在国内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国高档车市场的发展史。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奥迪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奥迪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介绍

  奥迪汽车进入中国。它选择的合资企业不是上汽,也不是广汽,而是一汽,这或许也就预示了其成为中国官车的命运。或许,这里我们不能说是奥迪选择了一汽,而是该说是一汽选择了奥迪。

  1983年,奥迪汽车推出了奥迪100(当时是第三代C3平台)。这款车创下了当时汽车造型的先河,极富空气动力学的外观在吸引眼球和获取0.3的风阻系数之间取得完美平衡,燃油经济性广受好评,并于1984年获得了“全球年度最佳车型”的称号。正是这款被全球称誉的车型让中国的汽车业看到了曙光。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轿车年产量只有区区7.7万辆,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0.7辆,比非洲最穷的埃塞俄比亚的1.3辆还要低,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一,高档车市场更无从谈起!因此,在1985年,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导致进口轿车急剧膨胀,进口汽车达到创纪录的34.5万辆,消耗了大量在当时最为宝贵的外汇资源。

  为“挡住进口”,并复兴中国红旗品牌,一汽厂长耿昭杰开始酝酿一汽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战略。于是他决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车技术,通过组装生产,将其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挡住部分中高档轿车的进口,另一方面也为复兴红旗提供了必要的整车技术,达到以“轿”养“轿”的效果。于是,奥迪100成了耿昭杰厂长最好的选择。

  而作为在80年代极为罕见地看好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国际汽车业战略家,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也非常想在中国寻找更大的机会。

  于是在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于长春签署“关于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标准的高档车技术转让合同。中国一汽开始生产奥迪100,并于当年组装499辆汽车。

  而其实,当时中国组装的奥迪100配置非常简陋,没有安全气囊和ABS、内部装饰陈旧、电动设备少、没有天窗,但由于它是第一款在国内组装的豪华车型,加之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汽车流通仍以物资局等国营单位统购统销为主,因此,这批车辆未能面世,就被政府部门抢购一空。

  按照当时红头文件规定的官员出行乘坐标准,奥迪100成为“高级官车”的唯一指定座驾。1999年在长春下线的“加长版”奥迪A6也明确地找准了消费群体——官员,此后奥迪几乎成为政府高档用车的代名词。当然,除了这些历史原因,社会心态也是成就奥迪的另一项重要因素。

  此后,奥迪100的生产与一汽3万辆轿车“先导工程”建设同时进行。截至1997年底,十年间,累计生产了95,502辆奥迪100,在奥迪100基础上自主开发的红旗品牌轿车27,792辆,利税总和为总投资的10倍,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高档公务用车的需要,挡住了部分进口,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同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也为1991年开始的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项目做出了贡献。

  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可奥迪既不是股东,奥迪产品也没有列入规划,所以当时的奥迪还是采用原装进口的方式来引进奥迪100车型。

  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和奥迪100的一车难求,一汽和奥迪很快意识到了中国高档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在1995年12月18日,一汽和德国大众及奥迪公司三方共同修改并签署了合资合同,改变股比结构为:一汽60%、大众30%、奥迪10%。同日,公司同奥迪公司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奥迪系列产品作为合同产品正式纳入公司生产。

  1996年,一汽-大众生产出第一辆专门为中国开发的奥迪200-V6,并于同年5月20日正式在总装车间下线。同年,一汽结束生产奥迪100。

  仍是在1996年,奥迪在北京设立了售后服务部。奥迪的技术人员常驻在一汽的一号服务站,除提供技术支持外还对中国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同年,奥迪在北京建立了一支由汽车销售、市场开发、公关和售后服务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以促进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1998年6月,一汽-大众又推出了奥迪200 1.8T轿车,首次在国产轿车上使用了国际领先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其特点是排量小功率大、燃油经济性强,代表了当时中国轿车工业的最高水平。

  奥迪200共生产了9761辆,数量虽小,但一汽-大众通过生产奥迪200,找到了差距,认识了不足,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后来生产具有当时世界顶尖水平的奥迪A6 C5做好了准备。

  1999年,第一辆国产奥迪A6在一汽-大众下线。奥迪A6添补了中国高档轿车市场的空白。当年,奥迪在中国销售6,911辆轿车。

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