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明透析 >

蚌埠市历史文化

时间: 耀聪2 文明透析

  蚌埠(beng bu)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被称为“两淮重镇,沪宁咽喉”。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统计局房价重点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蚌埠市历史文化。

  蚌埠历史文化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涂山一带曾是原始社会后期涂山氏聚居的地方。涂山脚下的禹会村,据说是当年治水英雄大禹大会诸候之地。至今这里仍流传着大禹治水三楚人抱璞石-卞和洞。

  过家门而不入的许多动人事迹。荆山的卞和得到和氏璧,为献与楚王,竟历经三朝,被削双足,可歌可泣。同时,因蚌埠北为淮河冲击平原,南为低山丘陵,淮河一天然屏障横贯中间, 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瑞雪白乳泉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的决胜战役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固镇县的濠城集,这里至今仍流传着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传说故事。蚌埠东郊的曹山,据说因三国进曹操曾驻兵于此而得名。东鲁山、西鲁山则是同时代鲁肃屯兵处。到了南宋,淮河成了抗金前沿阵地,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这里留下著名诗篇。元末朱元璋在濠州(今凤阳)起兵后,其子朱沐英也曾在蚌埠市区东郊锥子山练兵,至今山上仍有当年点将台、饮水池等遗迹。明代开国元勋汤和葬于曹山南麓,其墓“东瓯王墓”现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秀丽的风景和便利的交通,曾吸引过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等都在此留有诗作。在近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又成为蚌埠人民的骄傲。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世界十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又称蚌埠会战)就发生在这一代。

  历史名山,兵家要地,帝王之乡,人杰地灵,是蚌埠最鲜明的文化特色。这座兴起于上世纪初津浦铁路通车、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的城市其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领衔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此,一代风骚的帝王文化、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其少见而珍贵的。

  帝王故里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的第一个朝代,它的缔造者禹和启皆出自以涂山为中心的蚌埠地区。在这里,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个首领大禹结婚、生子、会诸侯,开启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大幕。

  蚌埠是汉高祖刘邦决战项羽成就帝业的历史重地。在蚌埠市固镇县壕城境内的垓下遗址(史称霸王城),楚汉两方决一死战,霸王败走乌江,刘邦掌控中原,谱写出一段伟大的历史。蚌埠在1947年以前归凤阳管辖,凤阳则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成长、出家、投军的故乡。

  文化艺术

  蚌埠是花鼓灯、泗洲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花鼓灯,有东方芭蕾美誉,流传在怀远、凤台、凤阳、颍上等地。蚌埠的冯派花鼓灯为最具代表性的兰花流派,以蚌埠的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为代表的表演团体,安徽省泗州戏剧院现在也以表演花鼓灯为主,代表人物有冯国佩,郑九如,杨再先,石金礼,常春利,娄楼、高小平、石春彩等人。泗州戏,又称拉魂腔,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的柳琴戏同出一源,以蚌埠的安徽省泗州戏剧院为代表剧团,代表人物有李宝琴、霍桂霞、蒋荣花等人。凤阳花鼓戏,又名卫调花鼓、卫调花鼓戏。

  发源于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蚌埠不仅是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也是北派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代表人物有陈广仁、李希、李夕茹等。凤阳花鼓,在解放以前蚌埠市区及三县皆有打着花鼓卖艺为生的农民,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的第二主打艺术门类,主要剧目有《凤阳歌》、《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五河民歌,五河民歌主要流行与五河、凤阳、蚌埠及周边地区,五河民歌发源于五河县小溪镇(原属凤阳县)。代表曲目有《摘石榴》、《洗白衣》、《打菜苔》等。

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