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明透析 >

历史文化名街米脂古城老街介绍

时间: 耀聪2 文明透析

  米脂古城老街,距今已有近千年辉煌历史。三水环抱,两山俯瞰,枕山面水,负阴向阳,楼台亭榭,古刹高墙,涧水绕合,固若金汤,陕北民众称其为宝城。下面是历史文化名街米脂古城老街介绍。

  米脂古城老街简介

  米脂古城老街是由十字街连接的东大街、北大街组成,其他巷道主要分布于大街两侧,成不规则网状,形若凤凰单展翅。古城内地面石板和石片随不同地形坡度,或平铺,或竖铺,各具特色,古朴而又富有情趣。古城老街是整个古城聚落的主要街巷景观,店铺林立,众多保存比较完整的窑洞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大街的两侧。

  米脂古城老街历史

  米脂古城作为县治所在地,已有近千年历史。北宋出现小村落,名曰惠家砭,宋太宗时筑毕家寨,宋宝元二年(1039年)更名为米脂寨,崇宁四年(1105年)改称米脂城。米脂窑洞古城元代从上城开始(今日的马号圪台和城隍庙湾等处)发展,有上城巷(原魁星楼下)、城隍庙路、古西门街(今北街小学南)、小城畔路。自元泰定三年(1326年)起,经明洪武六年(1373年)、成化五年(1469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六年(1573年)的多次修葺修筑,古城基本形成。

  米脂古城老街格局

  米脂古城老街两侧以“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为主格局,在全国最具典型性。以十字街为中心形成的古城老街(东大街、北大街)保存得古色古香,几百年如一日,铺面林立,商贾云集。东大街的枣园巷、儒学巷、安巷子、小巷子、石坡及马号圪台、市口巷、北城巷、西城巷等巷道,格局未变名称未改,风貌依旧。街区内的窑洞形式多样,有土窑、接口窑、方口窑、石窑和砖窑,有高家、杜家、常家、冯家、艾家等众多的明清窑洞四合院、套院,布局巧妙、工艺精湛、装饰考究。街区内有观阑门、柔远门、商业古街、石铺巷道;有大顺帝李自成当年做驿卒的马号圪台、草场等遗址;有文庙大成殿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米脂女校;有布衣作家李健候、秦腔泰斗马健翎故居……

  建筑

  米脂古城老街承载着深厚的黄土文化,散发着古老的历史信息。 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门,青石板(块)铺街道,长约340米,宽2.5至7.8米,两侧建筑多以住宅为主,体现出大户商家、官宦人家的气派。 柔远门位于北大街北端,南距十字街约340米,为米脂古城北门,是至今仅存的城门。城门用錾刻直条纹块石包砌,内用黄土夯筑,总面阔14米,总进深8.6米,高7.5米,门洞宽3.5米,占地120平方米。南北为拱券通道,以三券三拱高低不同的拱券洞连接而成,北拱门额上石匾镌刻“柔远”二字。城门顶原建二层歇山楼阁,毁于20世纪40年代,后建硬山式城楼,2001年坍塌。 盘龙山古建筑群(大顺帝李自成行宫)坐落于古城一条街最北端柔远门外盘龙山南麓,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7处主体建筑组成。

  整个建筑群依山造势,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有关李自成的最重要的文物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文物、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山古建筑群内设米脂县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三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935件,主要陈列以李自成纪念馆为主,同时设有“李自成评述馆”“东汉画像石精品展”“米脂婆姨史迹展”。 北大街51号,为典型的明代四合院,成化年间初建,清代多次补修。据说是明代驻守边疆高庆的后人修建,明五孔带廊窑,东西四柱三间厢房,倒座厅房,室内有“树德务滋”木匾一块,瓦对两副。

  北大街45号是高家大院,大厅门当书“彦头□□”“署米脂县知县□□□……”,二门的门当上书“元贡”二字,墀头墙上书“大富贵, 亦寿考”篆体,二门进去是石头隐壁,装饰精美、图文并貌。基座为束腰须弥座,壁顶采用房屋顶的形式,壁身高浮雕人物、梅、竹、松等,正面阴刻行书“映户雨风静,当轩星月临”,左刻行草书“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一毫而莫取”,右刻行草书“榆寒而秀升瘦而寿石文而丑是之谓三益之友”。 北大街25号是明代艾家四合院,正面五孔窑洞,硬山式尖山顶,仰瓦屋面,窑面开窗比一般窑洞小得多。这五孔窑洞为一进五开,都用土渣碎石所砌,其中第二孔、第四孔是三券三拱,窑后墙有通往后院的通道,窑脸的正中署“惠迪吉”。

  东大街由十字口至东门,青石板(块)铺街道,长约480米,宽4到11米,街区风貌保存最为完整。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多数形式为硬山式砖木构架瓦房,单脊双坡,石砌台阶,清砖山墙,檐下板扇门面,进深3.8米,面阔3至5间。民居紧靠城墙,街北由东而西纵列枣园巷、儒学巷、安巷子,横斜小巷子。其中,东大街6号歇山顶重檐二层阁楼、东大街3号二层重檐阁楼为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保存比较完好,这两处与整条街的风格有异,对研究米脂商业历史文化有很大的价值。 大街19号是“斌丞图书馆”旧址,有林伯渠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四日题写的馆名刻石。

  东大街24号,西距十字街口中心约150米,为二进式四合院布局。二进院由正窑三孔、两厢房各三间及耳房各一间、二进垂花门组成;一进院由东西厢房、倒座房、一进门楼组成。两院与大门组成封闭院落,占地面积638平方米。 东大街34号,大门砖砌夹石,门额上浮雕有五角星,木板门扉。四合院分上下两院,上院外观12柱11间悬山顶,每间内部建有半孔窑洞,这一建筑风格在陕北较罕见,山墙上菊花祥云山花雕刻非常精致。 东大街小学前院门庭,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巧匠马兰芬领工修建,它打破了传统古建的格式,是古城修建的第一座仿西式门庭。门庭采用砂岩条石台基,青砖砌5面三段的立体隔柱6根(砂岩柱基),柱顶砖砌宝瓶,柱间砖面墙5间,上下嵌矩形框,中为门洞,门上方为砖饰旗徽图案、花瓣顶。

  总阔为17米,高为8米多,背面为窑洞。 东大街小学院内的文庙(孔庙)大成殿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由原址上城文庙(建于元皇庆二年即1313年)迁至下城东街时重建。大成殿是文庙的主建筑,梁上记有“乾隆三十二年、五十年、嘉庆十八年重修”字样,为歇山顶四阿殿庑式建筑,占地194.4平方米,面阔5间10米,进深2间5.5米,七步架大木梁柱,柱高2.4米,殿前月台长12.5米,宽7.65米,四周有石雕围栏,垂带踏步之间是石雕龙纹御路。 常平仓位于石坡25号,是光绪十二年由知县骆仁主持修建的粮仓,南北长约68米,东西宽约36米,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米。常平仓始设于元代,明代改为预备仓,到清代复设常平仓,民国改为征收粮赋院。1912年至1939年为国民政府(第二科财政所)驻地,1940年至1942年为共产党和国民政府联合政府驻地,1943年至1958年为米脂县人民政府驻地, 1979年至今为米脂党校。2007年6月被榆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