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唐朝 >

杨贵妃杨玉环

时间: 克浩2 唐朝

  杨贵妃(开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环,号太真,蒲州永乐(山西永济)人,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杨贵妃杨玉环,希望对你有用!

  杨贵妃杨玉环图片

  杨贵妃杨玉环生平经历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六月初一日,杨玉环出生于今广西容县十里乡杨外村。

  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李林甫将杨玉环介绍给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明皇诏玉环入内,让其到太真寺去当女道士,号太真。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七月,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杨贵妃因太子暗中指令要挟,唐玄宗被迫将其赐死于陕西马嵬驿,时年三十八岁。

  因古时南蛮人是被人瞧不起的,杨贵妃得宠出名后,史官因避讳多不写其是南方人,而多以她父亲、叔叔为官地名写做籍贯。但是尊重史实的人依然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重要的证据!

  第一:夏季因思念小时候所喜欢吃的荔枝而愁眉紧锁。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欢心,下令飞骑从岭南以八百里加急送荔枝到皇宫(荔枝的保鲜期相当短),当时站在城楼上看到飞骑送荔枝的杨贵妃开心地笑了。故此有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佳句流传世间;至今岭南尚有荔枝品种“妃子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第二:杨贵妃被唐玄宗戏称:阿蛮!这是唐玄宗独自拥有此称谓的权利。中国自古有:北夷,岭南人为南蛮,阿蛮即真实地道出了杨玉环是南方人;阿蛮不是她的小名;而有些电视剧或者史书误以为唐玄宗还有一个爱妃名叫:阿蛮的;真是天大的误会!

  第三:和杨贵妃同时期的唐朝学者许子真主笔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则是最直接的历史证据;记载有:“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

  第四:太监总管高力士为何得宠?因为高力士同样是岭南高州人氏(高州唐宋时属岭南西道,即广西),漂泊异乡遇同乡即所谓惺惺相惜吧!因为杨贵妃也是岭南人,和高力士说的都是“白话”!(白话是岭南的一种地方语言,流行于广东,广西南部一带)。爱屋及乌,唐玄宗因为深爱杨玉环,也听从她的意见,故此高力士“当选”太监总管。(当选是借用当下时髦的一些语言,专制的时代应该没有民主选举制度的)

  第五:古今同理,人一旦得势,首先是家乡和亲近的官员率先拍马屁走后门,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这里也可一探端倪,史官之意意味深长!(於是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

  红颜薄命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她。

  杨贵妃杨玉环结局争议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有人说杨贵妃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流落民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东渡日本

  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东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怜惜杨贵妃美貌,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亲信护送南逃,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被日本遣唐使救走,当时的日本皇室仿拟唐朝,对唐朝贵妃的到来,自然是热烈欢迎、礼遇有加。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当时的女天皇孝谦天皇的接见,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日本都城迁平安京(京都)时她又随至京都,生活了三十年,后病逝于京都,享年六十八岁。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性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还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虽然众说纷纭,但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18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