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民国 >

民国货币是怎样的

时间: 耀聪2 民国

  “民国货币”,指1949年前流通于中国的货币。除中华民国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外,还有多种地方性货币,如西藏地方政府发行的藏币等,以及在中华民国境内非法发行的货币,如中国共产党政权发行的边币。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国父孙中山推翻了清朝长达268年的专制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扫除清朝残余势力,中央政府应付军政急需,发行了陆军部军事用票和中华民国南京军用钞票;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亦发行了带有辛亥革命标志的钞票。 1914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国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趋多元化。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由于国内的战火连绵,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中华民国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胀速度比法币更快,十个月上涨一百七十万倍,各地有较少人使用。中国民间多数继续使用银元,南京政府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

  民国货币上字母含义

  铜钱自古今来是我们社会中流通的货币,自清以来,陕西省就曾设立宝陕局铸行方孔圆钱,至光绪年间,被户部裁切,停止铸钱。在这段“空白期”里,陕西境内流通的货币,主要靠外省流入和委托湖北省铜元局代为铸造的少量铜元。这显然给老百姓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让当时主政陕西的高官们看着“肥水流进外人田”而心有不甘。

  据考证,到民国十年,主陕都督张凤曾呈报民国中央政府,请求暂借南京造币厂多余的落后的冲压设备入陕铸币,但未获批准。民国十二年,新任都督刘振华自行向德国订购了造币机器。但当这套设备进口后由水路经湖北汉口中转时,却被阎锡山劫去运往了太原。陕西落得人财两空。直至民国二十年,西北军将领杨虎城率军驻守陕西时,为筹措军饷,其部下孙蔚如、赵寿山驻军汉中一带自行设立汉裕钱庄,发行铜元枚票,并在汉中伞铺街设厂铸造铜元。由于铜材紧缺,遂下令在民间收购麻钱、毛钱、旧币以及群众家中使用的铜锅、铜勺、香炉、烛台等物熔化铸钱。这些铜元流通于陕南、宝鸡等地,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也有使用,但总量不大。当时还有个大土匪头子王三春在镇巴这个地方也设炉铸钱,因铜质差且设备简陋,所铸铜元轻重、厚薄不一、字口平夷、纹饰杂乱不清。品相稍好的当为杨虎城麾下的赵寿山所铸。

  陕西铜元有一分、二分两种,纹饰略同但重量不一。其正面中心为圆圈,内有一小五角星,外有嘉禾围绕及珠圈一周,上有隶书“陕西省造”,下为“一百枚换银币壹元”、“伍拾枚换银币壹元”字样;背面为国民党国旗和党旗,而不是五色旗和十八星军旗,中心也有圆圈及五角星,上有“中华民国”四字,下为字母“IMTYPEF”。

  此组字母作何解释?英汉直译不通,又不像清末、民初铜元上英文容易拼音读出。我翻阅诸多钱币资料,才在一本权威资料中找到出处,“IMTYPEF”应读“1 MEI TA YUAN P 1(或2) FEN”,读为“1枚大圆币1分(或2分)”。钱币上的这种英文写法,堪称创了全国铜元字母翻译之先河。而据笔者所知,把所铸铜元称之为“大圆币”的,目前也只见此一例。

  陕西造一分、二分铜元版别混乱复杂,主要区别在中心圆圈、五角星等细微之处。我收藏的十多枚中就有五个版别,而其中这枚大圆币中心五角,特别是在双旗交叉中心有明显三颗小星,是较为少见的一种。图中这枚2分币,钱径32.1毫米,厚2.2毫米,重13.6克。

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