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唐代历史故事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大家都知道唐朝时期非常富裕。非常了解唐朝,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代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唐代历史故事1

  公元601年的一天,随着“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女婴诞生在当朝权贵李姓的大家庭中。和她的母亲当年刚出生时一样,这个女婴胎发很长。当时,这被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再加上她圆圆的脸庞,明亮的小眼睛,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众人的喜爱。这个女婴就是后来充满传奇色彩的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降生的这个家庭有着辉煌的过去,她的曾祖父李虎在后周五朝官至太尉,位极荣贵,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李晒也做到了柱国大。他的父亲李渊,7岁就袭了唐国公,到平阳公主出生时,他已经历任了几个州的刺史,在朝廷上深受宠信。

  平阳公主的母族也是名门望族。外祖父窦毅为隋朝的神武公。母亲窦氏美丽贤惠,上侍尊长,下教子女。对唯一的亲生女儿,她丝毫没有娇惯溺爱,而是用事理来教育她,使她养成坚强的性格,一点没有贵族小姐娇柔任性的习气。

  平阳公主的几个兄弟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自幼就聪明敏捷、胆识过人。作为世代显赫的将门之后,他们从小就受到家庭尚武习气的熏陶,接受的教育也是骑射征战和文韬武略。

  家学渊源,父兄的英武,对小平阳公主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男孩子们舞枪弄棒、骑马射箭时,她也束发紧衣,穿上小蛮靴,和兄弟们一起学习武艺。和弟兄们相比,她最拿手的是剑术,每次舞将起来,都是矫健敏捷,气如长虹,刚柔有致,常常赢得家将们的阵阵喝采。而当父兄们一起纵谈韬略,讲论用兵布阵时,她也在一旁睁着大眼睛,认真地听着,还常常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虽然小小年纪,有时却讲得头头是道,令父兄们赞叹不已。

  在众多兄弟中,最宠爱小平阳公主的是比她大3岁、后来成为一代名君的二哥李世民。不管是习文还是练武,每当她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二哥总是耐心地向她讲解示范。尤其箭法,百步穿杨的二哥常常是手把手传授各种绝技,使她得益非浅。而且,每当父母劝诫她不要过多地跟男孩子一样挥刀舞剑时,总是二哥站出来帮她说话。耳濡目染二哥英武逼人的气质,平阳公主也自然形成了一股豪侠的英气。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平阳公主已到了及笄之年。她的容颜,既继承了母亲的端庄秀丽又在眉目之间带上了些父亲的刚毅豪气。李家三小姐的芳名一时间传遍了长安城,上门求亲的贵族公子踏破了门槛。

  当年外祖父母为宠爱的母亲择婿时,花了许多心机才选中了英俊倜傥的父亲。现在父母为这个花容玉貌、能文善武的掌上明珠择婿,自然也不能错选了声色犬马、吃喝嫖赌的膏梁纨绔子弟,而且,美女配英雄,像平阳公主这样有须眉气的奇女子,更需要有一个潇洒不俗的少年英雄才能与她匹配。权衡再三,他们选中了晋州临汾的美少年柴绍。

  说起柴绍,熟悉《说唐》的读者对豪爽侠义的柴郡马自然不会陌生。他也是出身于贵族之家,父亲担任隋朝的太子右内率。他本人则少习武力,身手矫捷,又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年纪轻轻任侠的美名就传遍整个关中地带。由于父亲的关系和自己的声名,他婚前已经担任了隋朝“千牛备身”的官职,成为太子的贴身警卫力士。

  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隆重的婚礼之后,这对年轻的夫妇在长安城里过上了神仙般的幸福生活。

  唐代历史故事2

  大唐贞观初年,长安。

  不论后世史官如何粉饰,这绝非唐王朝最好的时代。广袤东土尚未从数十年战乱争斗中恢复元气,所有被后人称颂为清明盛世的迹象也还不曾显现。这一年冬天寒冷程度异乎寻常,北至辽东、南至江淮,各地官员报告灾情的奏章如同此刻正在飞扬的雪片一般,向王朝的指挥中枢蜂拥而来。户部官吏无须验证这些报告的真实性,因为已经有大批灾民从附近村镇中一路逃荒而来,有些甚至来自更远的山西、河南等地。接连两个月无休止的大雪压垮了他们简陋的房屋,缺乏食物的村民往往阖村迁徙,沿途中因为老病冻饿而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长安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每日清晨城门例行开启的时候,门外总有十数个甚至上百滞留城外的人,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表情呆滞。偶尔也有一两个靠着墙坐在那里,面色青灰,有着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安静,纷乱的胡须和结满冰碴的头发。士兵抬走这些尸体时甚至无人哭泣,因为大家都疯狂地想要挤进城去,仿佛那就意味着活下去。守城兵士已接到命令,严格控制流民数量,但真正执行起来却相当棘手。每一天、每一座城门都会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或骚乱,甚至连禁军也不得不被派遣来巡查,以防异变。

  “求求你……放我们进去……”几十只手扑打着坚硬冰冷的城门,有气无力的呼喊在门外响起,其中还夹杂着孩子的哭声和女人歇斯底里的号泣。城上两名兵士对望了一眼,这些天来不断出现的景象已经让他们感觉麻木,见怪不怪了。

  然而有些声响不同以往,那是隐隐约约的琴声,听来好像是初学乐器者随意的拨弄。一个兵士探出头,想要找出这声音的来源,却徒劳无功,又无聊地缩回了脑袋。便在此时,一阵仿佛闷雷一般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到了城门前猛然停住。马上骑士披着宽大的黑色斗篷,看不清面目,与暗夜融为一体,又像是黑色的旋风。

  事起仓促,连门口的灾民也愣住了,但随即,有人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机会。一个机灵的年轻人猛然跪了下去,磕头如捣蒜。

  “这位老爷,发发慈悲,带小的进城去!”

  这一声提醒了其他人,于是灾民纷纷下跪,围在黑衣骑士马前,有两个更是扑上前去,拉住了那匹马的缰绳。莫名其妙地,这个身份不明的人成了他们企图抓住的救命稻草。

  那人一声不吭,只是端坐在马上,纹丝不动。兵士也察觉了异常,将火把举在手中,照了下去。其中一人手一滑,燃烧的火把向骑士身前直落下去,几乎同时,马上人身形动了动,一道比火光更加炫目、更加耀眼的光线亮起。

  惊呼和哀号四起。这是一种来自地狱的绝望景象。方才拉住缰绳的两人头颅斜飞而起,鲜血随之喷涌,在颈间断口处形成冲天血柱,身体还维持着生前的姿势,直立不倒。刀光不停,在暗夜中像是死神驭使的闪电,向四散奔逃的人们当头击下,片刻之间,所有纷乱的叫喊全部回归死寂。

  城头上乱作一团,士兵们手忙脚乱,越来越多的人奔上城头,却不敢打开城门。黑衣人缓缓抬起头,火光下露出一张呆滞惨白的脸。忽地横过手中刀,向自己颈中刎去,随即轰然落下马来,再也不动。

  唐代历史故事3

  话说在唐代,有一些地方,是诗人们PK谁更猛的地方,就好像武林中的华山。

  当时,在山西蒲州有一个楼,叫作鹳雀楼,一共三层,挺壮观。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唐代很多诗人都一窝蜂跑到鹳雀楼去写诗。他们互相PK,看谁最猛。

  要知道,唐代是什么时代?是诗人一个比一个猛的时代,没有一点底气是不敢乱写的,估计宋江之流到了鹳雀楼,也不好意思把“敢笑黄巢不丈夫”之类的打油诗写上墙去。不像现在,阿猫阿狗都敢留个“某某某到此一游”。

  这一年,鹳雀楼来了一个大猛人,名叫李益。

  没听说过不要紧,记住他是唐代诗坛的一个大猛人就行了。

  读了其他诗人的作品,李益冷笑一声,挥毫泼墨,留下了八句:“鹳雀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看着那挥洒淋漓的墨渍,李益嘴边浮现出了微笑。他知道,这首诗会流芳千古。

  果然,这首诗被人们争相传诵:猛,真猛!

  然而,它居然没有成为鹳雀楼上最猛的诗,甚至连第二猛的都排不上。这不怪李益,要怪只怪唐代的猛人实在太多了。

  又一个猛人来到了鹳雀楼。他叫畅当。

  他读了李益的诗,却只淡淡一笑。八句?七言?有必要吗?畅当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诗,只有四句:“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绝了。简直绝了。

  这首诗,不但被认为压过了李益那首,更是让成百上千写鹳雀楼的猛人没了脾气。

  这叫其他的诗人还怎么写?还能写得比这景色更壮阔吗?还能比这心胸更宏大吗?

  能!这是唐代,没有什么不能发生。还有一个更猛的人飘然而来,登上了鹳雀楼。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王之涣。

  顺便说一句,这个猛人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了六首诗,其他的都散佚了。关于他的资料很少很少。

  王猛人登上了鹳雀楼。这里已经来过很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名篇。它们都才华熠熠,猛气十足,犹如铜墙铁壁,封住了他的出路。

  他必须另辟蹊径,再升逼格!

  然而,猛人就是猛人。眺望着眼前的苍茫落日、滚滚黄河,王之涣拿起笔来,写下了四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大唐的气象,是大唐一代猛人的胸襟。

  由于这首诗太猛了,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小孩子启蒙学唐诗,往往第一个就要学这首。

  看了唐代历史故事

1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