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 >

春秋历史故事3则

时间: 鸿宇2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春秋历史故事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秋历史故事·孙武演兵的故事

  吴国阖闾为王之后,未过三年,就已国富兵强,民心可用。于是,他动了伐楚之意,想拜一位高人为大将。伍子胥向他推荐了齐国人孙武。阖闾听说孙武是一个隐居山林的闲人,便十分扫兴,可伍子胥对他说:“这个孙武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测之妙,只是不愿意四处炫耀,所以不为外人所知。”

  阖闾将信将疑地说:“那就把他请来吧。”

  孙武来到宫里,阖闾向他请教兵法,孙武并不多说话,只是把随身带来的一个包袱打开,抽出几轴帛书,说道:“这是我写的十三篇兵法,请大王一阅。”

  阖闾接过兵书,请伍子胥当堂朗读。伍子胥刚念完一篇,阖闾就拍案叫好,再念一篇,他已经手舞足蹈了,待念到第三篇时,他已经听呆了,连叫好也忘了。

  阖闾问孙武:“先生的兵法真是极天地之妙,寡人十分佩服!只是寡人这么小的国家,人微力薄,不知能不能用上先生的兵法?”

  孙武自信地回答:“我的兵法可用于大邦,也能用于小国。能用于劲旅,也能用于妇人。”

  阖闾问:“妇人也能操戈演阵吗?”

  孙武说:“当然可以。”

  吴王阖闾命人从后宫挑选了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孙武演练。孙武向他要了两个平日备受宠爱的妃子,作为左右队长,阖闾也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一百八十名宫女分做两队,来到校场,一个个身披软甲,头戴战盔,左手持剑,右手握盾。吴王的两个妃子也穿戴整齐,分别站在两队前面。孙武手执令旗,登坛。他公布号令:“你们先原地坐好,听到第一通鼓的时候,两队一同跃起立正;听到第二通鼓的时候,左队左转,右队右转;听到三通鼓的时候,人人举剑挺盾,准备迎战。”

  孙武说罢,命令擂第一通鼓。

  两队宫女有的站起来,有的还坐着,并且打打闹闹嬉笑不止,都觉得这件事很好玩。

  孙武严肃地自责道:“约束不明,号令不清,这是的错误啊!”

  于是,又把三项号令重复了五遍,然后,亲自擂鼓,以振士气。

  谁知,这些宫女平日里都散漫惯了,推推搡搡,扭扭捏捏,根本不把孙武的话放在心上。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说:“这回,孙武可要出丑了。”

  孙武在将坛上看宫女们前仰后合的样子,十分气愤,他大喝一声:“拿斧来!”随后对身边的执法官说:“三令五申仍不能遵令而行,这是士卒的错误!执法官,按军令,此罪应如何处置?”

  执法官回答:“当斩!”

  孙武说:“士卒太多,不能都斩,那就处决队长以示惩戒吧。”说完,就下令把吴王的两个爱妃给杀了。

  孙武重新回到鼓前,擂响了战鼓。

  两队宫女起身立正,秩序整齐,个个精神抖擞,无不严肃认真。

  这时,孙武便向吴王阖闾报告说:“队伍已经训练好了,请大王检阅。现在的她们任您选用,就算是赴汤蹈火,也会服从您的命令的。”

  可是,吴王阖闾还在想着那两个被杀的妃子,一点情绪也没有了。他说:“算了,我不想检阅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孙武听了,非常失望,说:“原来大王只喜爱我的兵书,并不想按我兵书上所说的那样去打仗啊。”

  吴王仔细思考一番觉得孙武说得对逐渐从伤感的情绪中恢复过来,正式任命孙武为大。

  孙武后来果真帮助吴王阖闾完成了称霸大业。

  春秋历史故事·伍子胥鞭尸的故事

  伍子胥,姓伍名员,子胥是他的字。他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哥哥伍尚,三代人都是楚国的重臣。楚平王初登王位的时候,很有一些振作的样子,他把哥哥楚灵王在位时受排挤的大臣重新重用起来,让他们辅助自己处理国事,这里边就有伍子胥父子三人。

  伍奢除了被任命为连公,同时,也是太子建的太傅,即老师。他和他的副手“少师”费无忌一起负责太子建的学习和教养。

  费无忌品性恶劣,太子建看不惯他,时常冷脸相向,费无忌得不到太子的好感,心里非常不安,唯恐将来太子登基,自己断了官路。于是,他日思夜想,欲除掉太子,以绝后患。

  太子建长大了,按年纪要娶亲,楚平王就派使者去秦国求亲,秦昭公把自己的妹妹孟嬴许给了楚国的太子。孟嬴是秦国出了名的美女,费无忌知道这件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到了迎亲那天,他先把孟嬴及陪嫁的宫女们安顿在馆舍,自己独自去见平王。

  费无忌夸赞孟嬴的美貌,并劝说楚平王把孟嬴留给自己,再从陪嫁的宫女中挑一个漂亮的,冒充孟嬴送给太子。

  楚平王是个好色之徒,竟然答应了这件事。

  过了不久,费无忌又对楚平王建议:“我们北面的强敌是晋国,所以防务非常重要,应该让太子亲自去镇守城父,这样才能震慑晋国。”

  见楚平王有些犹豫,他又说:“孟嬴的事迟早会泄露出去的,太子长期待在大王身边,对大王非常不利呀。”

  楚平王一听,急忙打发太子去城父了,和太子一起去的,还有伍子胥父子。

  过了一年,孟嬴为楚平王生了一个儿子,平王爱如珍宝,给他起名叫珍。费无忌一看又有机可乘,便挑唆说:“大王,听说太子已经知道孟嬴的事了,现在,他正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准备杀回都城呢。”

  楚平王轻信了他的话,连忙问计。

  费无忌说:“太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伍子胥。大王下手之前,得先把伍奢召回来,这样,太子就失去左膀右臂了。”

  于是,楚平王先把伍奢召回都城,并把他关押起来,然后,又逼他写信,让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了都城,于是他和父亲都被楚平王杀害了。楚平王又派人去杀太子建,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子胥为了给父兄报仇,也从楚国逃了出来。他先到宋国,找到太子建。不巧,宋国这时发生了内乱,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和公子胜一起逃到郑国。郑定公同情他们的遭遇,让他们在郑国居住下来。

  然而,太子建报仇心切,打算与晋国合作,借晋国的力量消灭郑国,再借郑国的兵力去攻打楚国。郑定公发觉了太子建的计划,便把他给杀了。

  伍子胥惊闻凶信,急忙带着公子胜逃离郑国,投奔吴国。

  楚平王早已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他命人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挂上伍子胥的画像,嘱咐各地官兵严加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躲藏藏,夜晚赶路。这一天,来到了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含山县北,守关的兵士盘查得很紧,伍子胥一时无计可施。

  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睡不着觉,头发全愁白了。

  幸好有一个叫东皋公的好心人,替伍子胥鸣不平,他把伍子胥和公子胜接到自己的家里,好好儿款待,又让一个貌似伍子胥的朋友冒充伍子胥过关,故意让守关的兵士抓住,真的伍子胥才混出关去。

  伍子胥和公子胜一起逃到江边,身后不远处追兵就要到了。这时,江上有一个打鱼的渔翁驾船经过,他知道了伍子胥的处境,就把伍子胥引渡到江对岸去了。

  过了江,伍子胥为了感谢渔翁,把自己的佩剑解下来,交给老人。他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价值千金,送给您留个纪念吧。”

  老渔翁却说:“楚王为了捉到你,出了五万石谷子作为赏金,还答应谁如果告发你,就让他当大夫。我不贪图赏金封爵,难道会贪图你的宝剑吗?”

  伍子胥感激涕零。

  伍子胥到了吴国,投靠在公子光的门下,在帮助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之后,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大夫,参与谋划国家大事。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发兵六万攻打楚国,经过五次战役,终于把楚国的国都给占领了。

  这时,害死伍子胥父兄的楚平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到随国去了。伍子胥急于复仇,他找到楚平王的坟墓,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对着尸骨狠狠地抽打了三百鞭子,以解父兄被杀之恨。

  春秋历史故事·商鞅变法 商鞅南门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了,他的儿子渠梁被立为新国君,叫做秦孝公。秦孝公和秦穆公一样,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为了改变秦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下决心发愤图强,招收贤能,向中原国家学习,进行变法革新。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其他诸侯国来的客人,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重用他。”

  秦孝公如此重视人才,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

  有一个叫卫鞅的人,本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姓公孙,他在魏国做过官,但没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于是,他来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秦孝公问他,如何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

  卫鞅似乎早就考虑成熟了,胸有成竹地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耕织;要整顿军队,赏罚分明;另外,还要取信于民,说到做到。”

  秦孝公非常同意卫鞅的意见,当即就拜他为大夫,让他着手准备变法的事。

  许多贵族大臣害怕变法损害自己的利益,极力反对。于是秦孝公就把卫鞅、甘龙、杜执等人召进宫里,商议变法的事。

  秦孝公说:“实行变法,就需要破除旧法,改变古礼,这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批评,你们说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卫鞅说:“干一番事业,遭到别人的反对,是常有的事。如果大王患得患失,这件事永远不会成功。”

  甘龙和杜执是保守派,当然极力反对卫鞅的主张。

  甘龙说:“圣人的‘礼’、‘义’怎么能随便违背呢?先王的制度又怎么能任意更改呢?”

  杜执也说:“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改变旧制,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更法度。”

  卫鞅反驳说:“古代礼制不同,你们说应该效法哪一种‘礼’?帝王不相因袭,我们又应该遵守哪位帝王的法度?二位大夫的话,完全是庸人之见。”

  秦孝公听了卫鞅的话,坚定了变法改革的决心。

  卫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拿新法当儿戏,于是,就在新法公布之前,在南门立起一根大木头。

  他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大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

  有的说:“扛木头就给那么多金子,我才不信呢!”

  有的说:“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呢?一定是说着玩的。”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卫鞅又提高了赏额,他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给他五十两金子。”

  人群里走出一个小伙子,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把木头送到了北门。

  卫鞅马上取出五十两黄金,当着众人的面,赏给了这个小伙子。

  这件事立即传了出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卫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没有盗贼,百姓“路不拾遗”,家家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秦国的国力大大加强了。

  到公元前350年的时候,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将都城由原来的雍城迁到了咸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依照鲁国和魏国的规模修建了宫殿,把城镇和乡村合并为县,全国设立四十一个县;统一度量衡;实行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

  这一次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

  公元前340年,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一举夺回了被魏国侵占的黄河两岸的土地。为了表彰卫鞅的功劳,秦孝公把商邑,也就是今天陕西省商县东南一带的十五座城封给了卫鞅。从此以后,人们也把卫鞅叫做商鞅。

  商鞅变法得罪了许多秦国贵族,秦孝公死后,他们向秦孝公的儿子秦惠公诬告商鞅谋反,结果,秦惠公下令用五马分尸之刑把商鞅残忍地杀死了。

  商鞅虽死,可他推行的新法却取得了成功,秦国也因此强大起来,最后统一了中国。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春秋历史故事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秋历史故事相关

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