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伟人事迹 >

古代王阳明伟人事迹

时间: 金浪 伟人事迹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古代王阳明伟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古代王阳明伟人事迹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王阳明伟人事迹

古代王阳明伟人事迹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话说王阳明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3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繁华、恬静、文雅、舒适的万户京城,陡然飘落到偏僻、荒凉、寂寥、冷漠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跌入万丈深渊。他自知无处申冤,万念俱灰,唯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他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

王阳明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以其极富反叛精神的“异端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轰击。谪居龙场3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他们非亲非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钩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顿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学不倦,成就卓著。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 “理学”的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堪称学界巨擘。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对旧道学的禁锢,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他不仅文韬武略,还是一位治世能臣。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才高学邃,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其“心学”学说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阳明学说在海外、特别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过作用,对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也很大。

王阳明无论在从政、军旅之中,还是于丁忧居家之时,都不忘兴学、讲学,足迹遍及贵州、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培养了大批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

王阳明身为文臣,资兼武略,治军严明,娴于韬略,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明史》称:“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他还主张恩信慰抚,重视战后重建,关注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表现出杰出的治政能力,也是位终身致力于封建时代和谐社会的杰出人物。

王阳明不灭的心学之光

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名世真才”,历来为后人所膜拜。而王阳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心学思想。

大体而言,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发展,有6个重要的时空节点。而这其中,有3个时空节点、而且是最重要的时空节点,在他的家乡绍兴。

一是少立圣道。少年时即立志做圣人,认为“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圣贤”。

二是洞天明道。经过在阳明洞天的身心修炼,最终选择了圣人之道。

三是龙场悟道。得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结论。认为圣贤的目标,只需人们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格心,即可实现。

四是南国践道。在千险万苦中,找到了通过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来“破心中贼”的思想方法与实践方法。

五是绍兴布道。通过讲学等途径,宣传自己的思想。

六是天泉证道。辩证、订正、完美自己的思想。

3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