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伟人事迹 >

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

时间: 金浪 伟人事迹

事迹材料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

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篇1】

人物简介:任新民(1915.12.05-20__.02.12),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后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__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人物简介:黄纬禄(1916.12.18-20__.11.23),自动控制专家。1916年12月18日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二院技术总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__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95岁。

1957年后主持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

功勋人物:屠守锷

人物简介:屠守锷(1917.12.05-20__.12.15),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__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总设计师;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篇2】

6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布消息: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57岁的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飞船乘组指令长,完成三探苍穹的载人航天任务。

同时,他也是我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从贫困村里的“放牛娃”

到三征太空的航天英雄

原来逆袭的秘诀

就藏在他一路的成长故事里

1

贫穷艰辛的童年

1964年,聂海胜出生于湖北某个贫困村里。

彼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害,但粮食紧缺问题依然存在于聂海胜的家乡——湖北枣阳,鄂北的“旱极”之一。

聂海胜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那时,他的家庭贫困程度甚至比同村的大多数家庭还要严重,吃不饱饭是常事。

因为读小学时,聂海胜常穿着姐姐的花衣裳,同学们都笑话他。

即便过着这样食不果腹的生活,他的父母也坚持供他读书。

聂海胜在一篇自述文中回忆道:“家里兄弟姐妹多,但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我读书。有一次交到老师手中的学费,竟是一只兔子。”

聂海胜兄弟姐妹8人,而父亲又在聂海胜16岁就早逝,家中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

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幼小的他揽下了很多农活:放牛、割麦子、拾柴等。

聂海胜更是深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读书这一条出路。

父亲病逝后,每个假期,聂海胜都必须去搬木材、装茶叶、干农活赚十几元钱用来补贴家用。

为了节省八毛的车票,聂海胜在售票口纠结了良久后还是决定走路回家。

可走出去一段路后,他又担心会磨坏脚上的布鞋。

最终,他脱下了鞋,赤着脚走完了30多公里的路。

生活艰难,但聂海胜未曾抱怨,只是默默地为生活而努力着。

2

高中的飞天梦

父亲去世后,聂海胜的名字曾多次出现在辍学名单上。

中学老师实在不忍这个好苗子辍学,便免除了他的学杂费,这才让聂海胜的学业才得以继续。

初中毕业后,聂海胜考上枣阳最好的高中——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录取了2名学生。

在高中,班上有50名学生,却汇集着各个乡镇的尖子生。

来自教育条件不好地区的聂海胜只能刻苦学习,自己的成绩始终稳定在15名上下。

即便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关心的仍然是如何更快工作养活全家,但聂海胜的理想远不止于此。

在读书之余,聂海胜也保持着优秀的身体素质,聂海胜的堂哥曾回忆道:“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和他一起推车运牛草。他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性格使得聂海胜的人缘极好,在少年时期,聂海胜就给同学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那时,当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梦想时,聂海胜说:“自己小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他的梦想是当兵,当飞行员最好。

3

从飞天到航天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正赶上空军招飞,怀揣着飞天梦想的他报了名。

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聂海胜成功考入长春飞行学院(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聂海胜的平衡能力强,仿佛是为飞行而生的人。不过,在超强的平衡能力背后,除了有天生的原因,也离不开他刻苦训练。

在那时,训练设备远不如现在先进。

训练时,手和脚容易磨起泡是常有的事,血水不停地渗,聂海胜从来不叫苦。

聂海胜开的还是飞行难度更高的歼击机,对平衡能力要求极高,聂海胜是同期学员中第一个单飞此类飞机的人。

聂海胜先后驾驶过歼五、歼六、歼七3种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聂海胜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完成了从“航空”向“航天”的转变,并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全过程。

2005年,聂海胜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

2013年,首次担任指令长的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共同上天,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21年,神州十二号上,聂海胜三征太空,担任指令长,登上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4

终身学习,时刻备战

如今,年岁渐长的聂海胜,依旧没有忘记飞天的初心,每天坚持锻炼、控制饮食,时时刻刻以航天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训练、学习坚持,聂海胜才能神五、神七、神九,三次备飞。神六、神十,神十二,三探苍穹。

其实在最初,大多数孩子的天赋之间,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渐渐由于坚持和选择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

当初那个农家放牛娃,一步步走到众人前,成了所有人都敬佩的航天英雄,聂海胜用他57年的人生告诉我们:

优秀,从来都有迹可循

成功,也可以被模仿复制

梦想、坚持和读书

就是开启人生精彩之路的钥匙。

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篇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主要事迹

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他主持完成了“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钱学森,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1960年11月5日上午九时许,“东风一号”导弹从我国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它的成功发射,对于新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东风一号”同时走进人们视野的,还有它的技术负责人——钱学森。

1935年,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的钱学森考取公费留学,远渡重洋,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35岁的钱学森已经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5月,钱学森收到了一封来自万里以外的信件,信件内容是邀请他回到中国,领导航空工业的建设。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1955年10月,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作为世界著名的火箭与导弹专家,钱学森带领他的团队肩负着为中国造出第一枚导弹的重任。而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要造导弹这种尖端武器,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发展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就得靠自力更生。此时,钱学森率领的团队,大多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为此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正是这部经典著作启迪了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

历经九年时间,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导弹相继发射成功。1970年4月,由钱学森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钱学森的建议下,我国在1992年选择了发展神舟飞船的载人航天之路。

从内蒙古着陆场回到北京的杨利伟,专程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老人报到。此后,每一位从太空凯旋归来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报告好消息,直到钱学森去世。

钱学森作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自立自强和爱国奉献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也凝聚成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篇4】

景海鹏不算是高个子,现在也就一米六八的样子。但记者走访他的亲友同学时,大家却都称他是难得的打篮球好手。

海鹏的小学老师王天乐回忆,海鹏打小就特别喜欢打篮球,从小学五年级起,就是学校的篮球队队员,打篮球的技术和水平是同龄中最棒的。”

景海鹏弟弟景海龙说,性格腼腆的哥哥最痴迷于打篮球。小时候,哥哥就在他们家老屋的墙壁上,划了一个表示蓝筐的圆圈。后来,又安上一个铁丝圈代替,一有空,哥哥就在家里练习投篮。

景海鹏小时候的伙伴王金星也说,自小景海鹏就好胜,打篮球从不愿意服输。“打得好,投篮很准。”

表哥杨海泉一直和记者多有接触,平时一说起表弟景海鹏,他肯定要说海鹏最擅长打篮球。“海鹏到初中后,因为个子不高,海鹏没有入选篮球队,但一有机会,海鹏就想法展现自己的篮球特长,后来硬是靠着韧劲当上了队员。后来不管上高中,还是在部队,海鹏都一直是篮球队的一号主力。”

“海鹏好运动!”景靠喜说起儿子,也是离不开蓝球:“海鹏当上航天员后,也是航天城里打篮球技术最好的,老是头号选手。海鹏能成为航天员,肯定和他平时爱打篮球有关。从小到大,海鹏一直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从没有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身体一直很棒。”

“海鹏好运动,影响了二儿子海龙和女儿艳芳也都好运动。现在回忆起来,儿女三个从小身体都很好,都只是偶尔有头痛感冒,从来没有生过大病。”

中国航天伟大人物事迹【篇5】

历生死考验而不辞。追梦之路,从来不缺少挫折与挑战,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

20__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踏上飞天之旅。他们花费近两天时间完成了在轨准备工作,9月27日,翟志刚打开了飞船舱门,在太空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成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

突然,轨道舱里响起急促的警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声音被设置为女中音,在天地两端听来却惊心动魄。翟志刚事后回忆,当时觉得自己的头发一下竖了起来。

值守在返回舱里的景海鹏一面检查系统,一面跟刘伯明判断排障,同时向地面发出了报告。

刘伯明一时也搞不清状况,但他做了决定。在地面飞控大厅里,工作人员听到了航天员的对话:

刘伯明:坚持,反正任务我们继续。

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刚:成!

按计划,翟志刚出舱后要先把固定在舱外的一件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取回舱内,而刘伯明调整了步骤,直接将国旗递了出去。通过电视信号,全世界观众见证了这面由科技人员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经确认,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误报。返回后,三名航天员道出了当时的想法:“如果回不来了,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吧。”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7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20__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推进至“空间站时代”,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已启动。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__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建造。同时,这也是一个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

20__年1月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重温入队誓词,表达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拼搏奋进的信心斗志:“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通往星辰大海,尚在征程之上。

3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