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伟人事迹 >

中国名人伟大事迹

时间: 金浪 伟人事迹

人是社会的主角,历史人物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伟大名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名人伟大事迹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名人伟大事迹

中国名人伟大事迹(精选篇1)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中国名人伟大事迹(精选篇2)

公元1688年,也就是历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弹劾,一代权相纳兰明珠被捕下狱,罪名是“-,结党营私,负恩乱政”。

对于自己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弹劾处处都落在实处,他无可辩驳;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实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过是个枪手而已,辩驳也没有用。

对于自己的结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个,自己人头落地,但不会牵扯上家人;第二个,康熙皇帝会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会削职为民。

以康熙的宽厚本性来说,第二个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对于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但是,对于明珠这样的人而言,剥夺他的政治生命,比杀了他还惨,他不甘心。

这时候,明珠想起一个能救他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政敌,时时都想置明珠于死地的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他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拉自己一把呢?

于是,他走了一步险棋。

这步险棋就是:让一个名为索党而实际上是明员上书,弹劾明珠“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图谋造反”。

从表面上看,明珠的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弹劾的罪名,明珠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自己人头落地而已,但按这个官员的罪名定罪的话,不光明珠的人头要落地,连他的家人也要被诛灭九族,他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

然而,明珠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以康熙的聪明,不可能相信明珠会造反。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索党借机攻击明党,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

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明党的其他官员为了明哲保身,就不会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然而,索党官员弹劾明珠结党谋反。谋反啊,可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了,就会必然地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身上。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必然会全力地保护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面对康熙了,而是整个明党在面对康熙。

第三,在索党与明党相争的关键之时,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从而会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身为上者的康熙无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和索党的力量平衡。这样,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

事情发展的结果正如明珠所料。这个官员上书弹劾后,索党一见这是个彻底-明党的机会,纷纷上书弹劾明党。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也纷纷上书为明珠辩护。结果,原本只是弹劾明珠的经济案件,变成了索党与明党大结算的政治事件。无论谁胜谁负,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伤害。

康熙为了维护大局,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不得不对明珠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学士之职,不久之后,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自己的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做就是20年,直到康熙47年去世。

明珠的这招棋,不仅他用过,其他许多人都用过。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有这样一个理论: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只能有一个一号人物,众多的三号人物,不能在中间再有一个二号人物,对于上位者而言,维护权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让一个党派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下位者而言,敌对势力的存在同样也是重要的。有了敌对势力,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自己就成为上位者的威胁,等于是引火烧身。

中国名人伟大事迹(精选篇3)

郭子仪是历有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

这时,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

营帐内,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矛盾极深,他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愿意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

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晞拦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

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郭晞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在儿子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跃马出了军营,直奔回纥军营。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弓箭走出来迎接。

郭子仪握着回纥王的手说:“你们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也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呢?”

回纥王原本也不愿意和唐朝作对,听了郭子仪的一席话,答道:“我们是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了,他说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人所害,因此,我们才跟着他进犯长安。”

“仆固怀恩是个叛贼,遭人唾骂,像他这样不知廉耻的人,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郭子仪说。

回纥王有些胆怯了,说:“郭令公说得有道理,我们哪敢与唐军作对呢?”

郭子仪见事已成,喜上心头,但仍然不动声色,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土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一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立功赎罪。”

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子仪,酒席上,两人举杯盟誓,一定精诚合作。

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子仪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大败吐蕃军。

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就这样,郭子仪用他的智慧与胆略瓦解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长安之危也就顺利解除了。

中国名人伟大事迹(精选篇4)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

《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尽室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

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一,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中国名人伟大事迹(精选篇5)

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影响中国的名人童年故事》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这些名人的家庭背景、还有怎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最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我很早以前就听说了老子,但我并不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人称老聃,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生的著作是5000余字的《老子》。这本书分《道经》、《德经》,合称《道德经》,在我国民间,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关于他还有很多神话传说。

老子的童年也是比较坎坷的。春秋末期,楚国苦县有一个李员外,名叫李乾,在洛阳附件当过几个月的小乡官,因为感到当差不自在,便带妻子李氏弃官归里。夫妻二人乐善好施,很得乡民爱戴,后来李氏怀孕了,可李乾却因为走远亲,酒醉夜归而迷失无踪。李氏肚子里的孩子到了十个月还未生产,李氏十分忧虑,盼望着早点生下来。到了十一个月,还是不生。一天早晨,李氏感到阵阵腹痛,邻家妇女请来一位接生婆金大娘,后来终于生下来了,李氏却因为失血过多不幸去世。后来小时候的老子被送给了村里的一个姓老的夫妻,由于孩子长着一双大而好看的耳朵,就给他起名叫李耳。因为养父姓老,加上他生来就有白胡,后人也称他为“老子”。

少年李耳聪明好学。有一次,他坐车去姨家走亲戚,在车上放了几捆竹简,让马顺路走,结果看的入了迷,最后还是马把他拉回了加,他就有了“牛疯子”的绰号。李耳还是一个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好学勤奋,努力刻苦,才有了这样的一个能被后人传颂的一个伟人。

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没有品尝到生活的贫苦坎坷,却没有好好珍惜时光,把该学习的时间浪费在了其他地方。真是觉得惭愧啊,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2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