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时代楷模 >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

时间: 丽菲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的评选和表彰由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旨在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引领风尚,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1

郑德荣同志对信仰的坚定令人敬佩,早已是桃李满天下的他依然坚持不断进行学术研究,他一辈子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他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他去世前18天,依然听学生念了两个小时的论文,坚持拔掉氧气管,给学生提出出修改意见。他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主义者。 工作67年,与时俱进,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这条主线,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竟是“初心不忘,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总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

学习他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用信仰的光芒,照耀前进道路上坎坷;把对信念的追求,落实在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勤奋努力,绽放出信念的力量。

学习他初心不忘、对事业无限忠诚的情怀,他甘当人梯、淡泊名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高水平境界的不懈追求。对工作满腔热忱和不懈追求更高水平。

要认真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崇高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作风,改革创新,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2

__,男,汉族,38岁,林业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__农学院林学系,先后在县中心苗圃场、林业局营林站、林政资源管理站就职,现任__县林业局营林站站长。曾从事林业种苗生产管理、林政资源管理、国家天保工程管理、营造林技术指导、群众林权制度改革等县林业局关键岗位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他能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无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各项工作想在前、干在前,充分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突出的业绩、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被省、地、县和县林业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发挥出了林业局中层干部的中流砥柱作用,为加快我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和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先进事迹如下。

一、开拓进取、刻苦专研。

在业务上,勤于钻研,不断提高林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并用以指导林业生产。在林政站工作期,身兼多职,多个岗位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学习本专业的知识。由于他的勤奋和钻研,他的业务知识得到很大提高,他用所学知识,和他所在股室的同志用心探索、研究和推广林业生产适用技术,从2000年来,他先后组织或参与了《化学除草剂在林木育苗中的应用研究》、《意杨截秆造林技术》课题研究、《岩溶石质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复技术推广》等林业技术研究,并有多篇林业论文发表,《意杨截秆造林技术》课题研究2005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林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大大提高全县林业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二、甘于奉献,忘我工作。

该同志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十多年工作期间,都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得失,服从安排,顾全大局,并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各项任务。2008年初,我县遭遇了特大雪凝灾害天气,2009年,又遇长期旱情。灾情发生时,他总是心系林区群众,并坚守第一线和林区群众一齐,抗凝冻,查灾情,进行灾后重建;由于林业受灾面广,受灾程度深,林农经济损失大,灾后损失评估急不可待。他理解牵头任务后,带领6个小组15名林业技术人员,顶风冒雨,白天爬山涉水,晚上加班熬夜,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日日夜夜的奋战,顺利完成了灾情评估工作,评估成果对指导我县林业灾后重建有着极重要的好处。在林业“二类”调查、连清复查以及群众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重大调查中,他更是单位的中坚力量。他和他的团队,经常一个把月吃住在山里,爬山涉水,穿荆刺,吃干粮。婚假没结束,他背上背包下乡了;爱人临产,他还在山上划界勾图;老人病危,他还在为群众讲解经济林栽培技术。他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当地的群众,也带动了他周边的同事,奋力拼博,爱岗敬业,致使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该同志“学于林,则用于林”,他和同事们一道经常进村入户,搞森林防火、病虫害知识宣传、林业防灾技术骨干现场培训、指导林农做好灾后恢复林业生产等,用心做好灾后恢复林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和技术咨询。对才百姓不予理解的政策,他总是耐心地讲解;对林业防灾减灾的技术知识,他总是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教懂为此。在他负责的乡镇,群众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林业生产工作有序开展,林区未有一齐重特大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和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

三、创新思路、业绩突出。

该同志在十几年的林业工作中,能根据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样一个任务,落在他手里,他总能想法提高工作效率,比别人较早地完成。由于工作出色,2008年被县委政府评为“抗凝冻保民生”先进个人,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被县委政府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工作者”,2010年获省人民政府评为“__省绿化先进个人记一等功”称号,2007年荣获全县群众林权制度改革先进个人,并多次被县林业局评为年度先进个人。

四、作风严谨,清正廉洁。

该同志作风优良,为人正直,遵纪守法,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关心职工,团结同志,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能以身作则,为同事作出了表率。能做到办事不推诿,遇难不回避,做到不贪不占,不损害群众利益,清正廉洁。在连续2001至2010年10年的年度考核中,有7次被评为“优秀”等次。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3

“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作为一名老师要做到“初心不忘,牢记使命。”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老师的基本要求。王红旭老师将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体现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深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品质;以至诚至深的教育情怀,彰显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风范;以胸怀大爱的师者仁心,铸就了师爱永恒的精神丰碑。

其次,良好家风的熏陶,是王红旭老师美好心灵的基石。王红旭来自一个农村较特殊的家庭,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家庭是当地乡亲们口中的“书香门第”。上高中时,他每逢回家就主动给八十多岁的奶奶洗脚。在老家,只要见到老年人在路上挑着担子走不动时,都是二话不说接过来帮着挑。救人之事也不胜枚举:大三暑假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小男孩,主动救护不慎从游乐设施摔下的头部流血的小男孩,操场上听到学生叫唤都会立即冲过去……

品味着王红旭教师的英雄事迹,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学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要做到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相信有我们全力的付出,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4

六一儿童节,多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日,然而,今年的“六一”却有着悲壮与伟大:

二零二一年六月一日十八时左右,两名儿童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沙滩边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时刻,王红旭老师以百米冲刺跳江救人,倾尽全力将孩子往岸上推,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这两名落水儿童被成功救起,他却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风华正茂;三十五岁,教书育人;三十五岁,责任与担当。王红旭老师被定格在三十五岁的光辉年龄,他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他的高贵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爱孩子深深的印入王红旭老师的心灵。当一声求救映入耳际——“救命哇,救我的娃儿啊!”突然听到的一声凄厉惨叫,年轻的妈妈瘫软在沙滩,众人目光惊愕,而王红旭老师正从百米之外,奔过一片草丛,狂奔冲向江边……这是王红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背影。救出一名孩子,他又不假思索去救另一名孩子……两名孩子得救了,他却被无情的江水……正是爱孩子的思想使他义无反顾,英勇救人。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5

王红旭同志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有”好老师的模范代表,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先进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榜样。他用自己的英雄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诠释了人民教师“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

马书记号召全体教师向王红旭同志学习,并进行了交流研讨,教师们认真学习先进事迹,并做好笔记,每人结合事迹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在教师工作群开展了交流活动。

教师们在学校工作群里发表感言,还纷纷表示,王红旭老师在危难关头,毫不犹豫、舍生忘死,勇救落水儿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要积极学习王红旭的事迹,学习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学习他正直无私、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学习他舍已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充分认识开展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营造学习英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

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交流等方式,大力宣传王红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我校将把学习王红旭同志英雄事迹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结合起来,与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年”提出的“突出师德楷模引领,发挥示范作用”系列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活动作为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6

为进一步宣传和学习王红旭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的崇高品格,按照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我校积极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活动。

2021年7月7日,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师德专题会议。

会上马书记传达了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哈尔滨市教育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详细讲述了王红旭舍已救人的事迹。

王红旭同志,男,汉族,1986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09年8月参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入党积极分子,一级教师。

2021年6月1日下午,在长江大渡口万发码头段,两名儿童溺水被冲入江水中。正在江边游玩的王红旭同志,放下自己三岁的孩子,与其他市民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第一个跳入水中的王红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传递给江边的接应市民,再次转身游向已被江水冲远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回游中,耗尽全力将小孩推向接应人员。最终,两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帮助下成功上岸,王红旭同志因体力严重透支,被卷入江中漩涡,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5岁。连日来,王红旭同志的英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他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广大干部群众广为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告别悼念活动中,数千名群众自发前往送别、悼念。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7

其美多吉,男,藏族,中共预备党员,1963年出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龚垭乡人,现任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长途邮运驾驶员、驾押组组长。2017年,其美多吉当选“2016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邮路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其美多吉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1月,中央宣传部将其美多吉定位为“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2019年2月18日,其美多吉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30年。30年来,其美多吉平均每年行驶约5万公里,行驶总里程达1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5圈。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他30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生命传递邮件,用鲜血和汗水忠诚履职,舍身忘我,不辱使命,实践邮政人服务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职责使命;继承弘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丰富发展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交通精神。

一、不畏艰险,忠诚担当,坚守雪线邮路30年

甘孜州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交通状况差,邮政企业开展普遍服务的难度很大。目前甘孜州邮政分公司拥有42辆长途邮车,41名长途邮车驾驶人员,州内邮路往返6516公里,要翻越17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着邮车、邮件和驾押人员的安全。

甘孜与德格之间,高耸着海拔6168米、有着“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雀儿山最高峰绒麦俄扎是四川境内第四高峰,终年积雪不化。垭口海拔5050米,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垭口,川藏线317国道由此穿行而过。在雀儿山隧道通车以前,317国道在雀儿山山下是柏油马路,上山路却依旧是土路,给车辆带来极大挑战。山顶就在眼前,道路却弯曲险峻,几乎是在绝壁上开凿。车辆行驶在狭窄的山路上,一面是碎石悬挂,一面是万丈深渊,路面最窄处不足4米,仅容一辆大车慢行,对道路不熟或者驾驶技术不过硬的司机根本应付不了。

在2017年9月雀儿山隧道通车前,其美多吉每月都不少于20次在这条路上往返。冬季遇到大雪封山,被困在山上进退两难是常事。2000年2月3日,其美多吉和同事邓珠曾在山上遭遇雪崩,进退无路,两人用铁铲等工具一点一点铲雪,不到1000米的距离,整整走了两天两夜。在雪线邮路上,邮车就是司机们心目中的'航标。由于雀儿山道路太险峻,有些驾驶员甚至连车都不要就下山了,其美多吉常常帮助他们开过危险路段。

二、爱岗敬业,初心不忘,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价值

其美多吉说:“开邮车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我喜欢的工作,当然要坚持下去。”18岁那年,其美多吉买了一本《汽车修理与构造》的书,慢慢琢磨着学会了修车,后来,又通过努力学会了开车。德格县邮电局招聘驾驶员,其美多吉开得好,又会修车,被选中开上了全县唯一的邮车。

川藏线不仅路况复杂、气候恶劣,过去车匪路霸也时常出没。1997年至今,甘孜州发生过十多起邮车被抢事件,在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邮政人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邮件和邮车的安全。2000年,驾驶员唐健和押运员肖良在甘孜县庭卡电站附近被两名持枪歹徒抢劫,连外衣也被强行脱走。2001年,驾驶员万树茂与押运员邱宇在罗锅梁子被歹徒开枪射击,邱宇左眼中弹,右眼也留下了弹片,28岁的他双目失明。

2011年,其美多吉的大儿子婚期临近,却突发心肌梗塞去世,这场打击也让其美多吉变得沉默寡言。2012年9月,其美多吉驾驶邮车返回甘孜,遭遇歹徒持刀抢劫,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断四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出院后,左手因为肌腱断裂一直无法合拢,他不得不暂别岗位。接连遭遇精神和身体的重创,其美多吉并没有向磨难低头。为了重返邮路,他四处求医,通过痛苦的治疗使左手康复。一年后,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他再次开上了邮车。

其美多吉知道,他们的工作关乎个人生命安全,关乎客户邮件安全,关乎国家秘密和财产,绝不能有半点闪失。“做好检查,才能安全行驶”。从车辆检查、维修,到熟悉邮路上的每一个转弯、每一处暗冰,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们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匠心”融入邮运驾驶的每一个环节。

如今,其美多吉所在的驾押组,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7岁。他们和其美多吉一样年复一年奔波在雪线邮路上。2018年,其美多吉带领班组安全行驶62.49万公里,向西藏运送邮件41万件,运送省内邮件37万件,连续30年机要工作质量全红。

三、乐于助人,团结友善,做藏区传递幸福的使者

雀儿山隧道未通车前,在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上,其美多吉经常给雀儿山上第五道班的工人莫尚伟、黎兴玉夫妇送去新鲜的蔬菜。他们说,在这荒凉的生命禁区,邮车送来的报纸和家书,是精神世界的唯一安慰。而过去20多年里,他们托其美多吉送出去的家书和工资,没有一次丢失过。

雪线邮路上的30年,其美多吉见证着祖国对藏区的巨大扶持,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2017年9月26日,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其美多吉开着邮车,第一个通过了雀儿山隧道。过去需要过老虎嘴、鬼门关等危险重重2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只要12分钟就可以通过。

从前,邮车总是运进来的东西多,运出去的东西少。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送到高原上的包裹越来越多。“我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样子,心里就高兴。”其美多吉说。现在,德格印经院的精美藏经、南派藏医的藏药、高原上的土特产,都是通过邮车运递出去。在党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们一直耕耘在藏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默默守护着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邮路沿途的藏民,对邮车有着很深的感情,称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是“传递幸福的使者”。

30年来,其美多吉没有在运邮途中吃过一顿正餐,几乎没在家里吃过年夜饭。其美多吉驾驶技术好、路况熟,川藏线上无人不知,很多人劝他换个更轻松更挣钱的工作,他却说:“每一个邮件、包裹都饱含着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儿女对父母的孝心,不及时送达感觉对不起那一份份心意。我就喜欢开邮车。”其美多吉没有豪言壮语,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其美多吉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康巴人,懂得感恩。每当老百姓看到邮车和我,就知道党和国家时时刻刻关心着这里。我们每一颗螺丝钉都是在为藏区安定团结作贡献,我热爱我的工作。”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8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那时候,煤矿井下生产条件艰苦,大小事故时有发生。肖文儒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同地区上千个煤矿,几乎每一天都有事故。当时老队员常说,什么叫救护队?就是‘身背呼吸器,手拿斧和锯,井下着了火,只有打密闭’,这四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我们国家矿山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和处置能力。”

戴上呼吸器,就要与外界隔绝,耳朵里全是自己呼气和吸气的声音。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到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火区打密闭,忍受常人难忍的高温与高湿的“折磨”。肖文儒说,这让他感到,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肖文儒说:“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也就是坚定了我‘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因为只有下井掌握第一手资料,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救援过程中,在打通从地面至被困人员的钻孔后,被困人员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通过直径10厘米的钻孔传递上来2张纸条,上面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当这两张纸条从井下传递上来时,肖文儒在为幸存矿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肖文儒说:“这两张纸条,就说明人还活着。那已经是发生事故的七天七夜了,这些活着的人必须要救出来,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钻孔只是维持着他们生命,但是还要有个逃生通道,也就是救援通道,我们就主要围绕着清理井筒。当时井筒也塌落堵塞得很严重,说实话压力也很大,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把握住这个怎么做都不过。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千方百计把被困人员救出来。”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吃住在一线,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这次救援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堪称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所以这是非常光荣的职业。”

肖文儒曾说,“睡觉时做梦,梦见最多的是在井下抢险救援的场景”。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特别重大透水事故,2013年吉林通化八宝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17年辽宁阜新万达煤矿透水事故,2019年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参加工作38年,肖文儒参与、指挥和指导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记录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年均出差100余天,最多的时候一年200多天。肖文儒说,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尽一个应急人的天职,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就无怨无悔,冲锋在前。“我从事了30多年的应急救援,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事故现场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时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有每当我们付出艰辛,最后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之后那种幸福和喜悦,所以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值!什么叫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们要站好岗、值好班,守护百姓的安全。”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9

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从1997年起,毛相林带领乡亲们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们向贫穷宣战,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毛相林数十年不改初心,苦干实干,用一条“天路”开辟了下庄村的新天地,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绝壁上凿通出山路

过去,被困谷底的下庄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体和108道“之字拐”,去趟县城,走小道要手脚并用,危险不说,一来一回得3天。

难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穷下去吗?1997年,毛相林动了修路的念头。召集村民商议时,却受到了很多质疑。毛相林没有气馁,和村民们磨嘴皮、算细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终于说服了村民。

在绝壁上开山修路,艰辛危险超出想象。毛相林带着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进。腰系长绳吊在空中钻炮眼,用简单的工具农具开凿岩石……

艰苦并没有动摇毛相林的决心,但意外的出现却让他因内疚而产生了犹豫。两个月内,接连有两位村民在修路过程中不幸遇难。还要不要继续?就在这时,一位遇难村民的父亲毅然站出来表态:“继续修!我儿子死得光荣,咱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摆脱贫困!”

毛相林带着大家擦干眼泪,继续走向山上的工地。历时七载,下庄人用双手,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路。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当初2米宽的石子路,如今已变成了标准的山区公路。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山洼里种下致富果

路通之后,不少村民去了外地务工,收入有所增长,可是村里的产业发展缓慢,“穷根”还是没拔掉。

“我的父母都是党员,母亲以前经常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冲!村里的事,我必须要站出来。”毛相林说。

下庄村土地不少,但传统种植的就是玉米、洋芋和红苕,寻找合适的产业项目,成了毛相林花费力气最多的事情。

先是种漆树,辛辛苦苦把树苗栽下,没成想气候不适合,第二年树苗全枯死了。后来又养过山羊、桑蚕,都不顺。

毛相林憋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外出考察,请教专家,与村两委共同商量种植脐橙。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毛相林先在村民大会上作检讨,然后承诺自己先种几亩,大家看看效果。

这次毛相林一点儿不敢大意,他带着儿子去学习,试种成功后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这几年,下庄的脐橙年年丰收,每年能给村民们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下庄村水果种植面积近千亩。水果种成了,毛相林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

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

细数村民的增收门路,毛相林将其概括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正是在“三色”经济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庄的面貌变美了。

如今毛相林又带领村民吃上旅游饭,下庄村正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志气,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过上了富裕文明生活。

毛相林打通绝壁、誓拔穷根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各地,赢得了人们广泛赞誉,他也陆续获得“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称号。

不敢忘了身上的责任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130多人外出上中学,30多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也有新期盼:“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来,用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毛相林上门劝说准备外出打工的毛连长。亲眼见到家乡的.变化,毛连长放弃了外出的计划,决定留在村里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已有一半选择回来了。”毛相林告诉记者。

“绝壁上的路修好了,致富的路还得继续往前蹚!”

来自重庆的退休干部孙先明带着家人来参观。“我们感受到一种不甘贫穷、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受感动。”他说。

“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

如今走进下庄村,“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的标语赫然入目。这样的精神,改变了下庄村,也激励感召着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当地的乡村建设之中,在“天坑”深处续写一个个奋斗的故事。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毛相林,是无数在广袤田野里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的奋进者的缩影。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抛进历史的李保国,用36年的奋斗开凿出“生命渠”、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正是有这样一群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倾力奉献的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我们才能共同实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

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精选篇10

湖南省炎陵县,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井冈山西麓。2011年6月,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随后8年多里,他用始终如一的坚守、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献身“红土地”的真情,和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促成这个革命老区成功脱贫。

2019年11月29日,完成又一次脱贫攻坚部署后,回到宿舍的他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时年56岁。

惊闻噩耗,当地干部群众悲痛万分;时光流逝,“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最美扶贫书记”等赞许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好口碑印证了黄诗燕生前念兹在兹的一句话:你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和你就有多亲。

一个“实”字谱春秋

黄诗燕担任县委书记之初,炎陵县顶着深度贫困县、经济薄弱县、产业滞后县等一堆“落后帽子”。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农民人均收入2970元,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炎陵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介绍,上任伊始,黄诗燕抱定“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信念搞“大走访”——自带食材进村入户,与群众一起生火做饭,同桌吃饭,同干农活,倾听群众掏心窝子的话;跑无电村,钻土坯房,进“杉皮屋”,访贫问苦……黄诗燕调查后痛感,炎陵县交通闭塞是痛点,资源匮乏是难题,贫困落后是大敌。

“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这是1929年红军在炎陵县留下的标语。“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我们要弘扬红军作风,让农村一天比一天美,让农民一天比一天富!”黄诗燕一席话,让全县党员干部深受触动。

他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他给自己立“军令状”,梳理群众最难最忧最盼的事,解决一项销一个号。

一个“拼”字担日月

今年8月,记者走进炎陵县深山采访。盘山公路两旁,不时出现购销两旺的黄桃交易集市;崇山峻岭间,硕果累累的桃林一望无边。

“炎陵人都知道‘大黄(书记)抓小黄(桃),抓出金黄黄’。”中村瑶族乡鑫山村村支书朱景华告诉记者,这个村4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黄桃脱贫,“我们村靠62824棵‘摇钱树’,几乎家家盖新房、买新车。”

炎陵县黄桃办主任邓纪平告诉记者,当地山区种植水稻“三年两不收”,但约40年前从外地引进的黄桃,却特别适应这方水土,“炎陵黄桃”果肉细腻紧致、口感清甜爽滑。

“天无绝人之路。”2012年初,在霞阳镇果农陈远高家,黄诗燕见到一棵每年能结果400多斤、收入近7000元的'“桃王”。学农出身的他喜出望外:“我们要把黄桃从小打小闹的‘珍品’,变成助力脱贫攻坚的商品。”

凭着一股子拼劲,黄诗燕主导制定黄桃发展规划和奖补政策,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琢磨出广告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还参与包装设计,支持电商销售,推动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精深加工、组织清除不良品种、限制盲目扩种……

“全县今年黄桃种植面积有8.9万亩,总产量5.18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20.6亿元,这些都是2011年的十几倍。”炎陵县黄桃协会秘书长谭忠诚说,“今年3.42万名桃农人均增收2976元,有3145户贫困户户均种桃增收6200元。”

黄诗燕主政炎陵县期间力推的各类绿色农业,带动了全县约九成贫困人口显著增收。

一个“情”字践初心

黄诗燕有两本泛黄的《马克思传》,是炎陵县95岁老党员张朝秀临终前送给他的。黄诗燕将其视为前辈对他的期许,始终将书摆在书柜最醒目处。

2014年,炎陵县尚有1.49万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全部解决需投入6亿元,而炎陵当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

“不能安居,怎么脱贫?”黄诗燕发“狠话”拍板:“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每户还要给一块菜地,造个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

除了多方筹资,他还大力节省开支:老旧的县委大院不装修,红砖裸露的办公楼不改建,掉漆的办公桌不更换……闯过道道难关后,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户实现安居,1.1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造。

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户张连军说:“我2017年从山里搬来,黄书记来我家19次,给我一家3口推荐了工作。他真的比亲人还亲!”

在黄诗燕带领下,炎陵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抓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脱贫7224户24056人,贫困发生率从19.5%下降到0.45%,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在霞阳镇石子坝村,陈远高告诉记者,黄诗燕去世前几个月,“桃王”也枯死了。“老树虽然不在了,但黄书记支持村里修的路、改的电网都还在,桃林面积也从百十来亩发展到近2000亩。”陈远高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会一直念黄书记的好!”

2019年11月,时任湖南炎陵县县委书记黄诗燕,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一年来,罗霄山脉深处,他的故事仍时时被人们念起。有挽联写道: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

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名县委书记带领20万老区人民,将山沟沟里的贫困发生率从19.5%降至0.45%?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名共产党员在离世一年后,仍被无数百姓深切怀念?

这种力量,是脱贫功成,务必有我的决心。炎陵县是一方浸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黄诗燕曾说,炎陵县脱贫摘帽,是共产党人向老区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他从一颗黄桃入手打开产业造血扶贫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红色热土续写的动人故事:对人民敢承诺、能践诺,鞠躬尽瘁,不怕牺牲。

这种力量,是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恒心。八年如一日,黄诗燕的足迹走过了炎陵县的每一个村庄,翻过了罗霄山脉的无数山头,须臾未曾懈怠。爬坡过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黄诗燕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证明了“用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换民心”的朴素道理,也正是这个道理,支撑着一批批和他一样的党员干部,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决战贫困的战场上。

这种力量,是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出身农家、求学农校、心系农民的黄诗燕,捧出一颗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视他如至亲,这才有了久久回荡在炎陵山水间的深切思念。

罗霄山下,燕子飞离;红土地上,初心不变。只要以决心、恒心、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纵使时光荏苒,山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7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