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热点资讯 >

疏堵结合:规范校园贷不止于“最严禁令”

时间: 小采 热点资讯

­全国范围正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近日,广州校园贷监管强度再升级——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向广州网贷平台发出校园贷禁令,要求网贷平台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工作,主动下线校园贷相关业务产品,并停止新发校园贷业务标的,有序清退校园贷业务待还余额。

­这一波自上而下针对校园贷乱象而下达的“最严禁令”,来得及时,也广受好评。银监、教育、公安等部门纷纷行动,联手打击整治非法校园贷。与此同时,让“正规军”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安全的金融服务,通过“开正门、堵偏门”,有效地扎住校园贷乱象的口子。

­记者在做这一组调查中也发现,规范校园贷,不止于“最严禁令”。作为一个人数众多而又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更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做理智的消费者,守护青春不变味。

­把“心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广东一所财经院校学生小豪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校园贷是在去年5月,当时他物色上了一台单反相机,但是因为家里每个月给的生活费比较有限,没办法全额购买。在同学的极力推荐下,也时常看到校园里的墙上张贴的各种小广告,分期购物、快速贷款……出于一种“体验试一试”的心理,他就从校园贷款一个分期平台上借了6000元钱,购买了一部相机。每个月500多元的还贷,让小豪觉得压力还是很大。“不太敢大手大脚花钱了,不然就会被那些校园代理疯狂催债。”小豪说。

­小豪告诉记者,在他的身边以及在粤东老家的一些朋友、同学,通过贷款“花明天的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他也曾目睹过一位同学为了还贷款、“拆东墙补西墙”的疯狂状态。“心里还是觉得怕怕的,所以以后我再也不敢(借贷)了。”小豪说。

­非法校园贷为什么能存在那么久、而且引发出如此多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正规的商业银行贷款渠道不畅;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着庞大的消费市场,由此产生了旺盛的资金借贷需求。据建行广东省分行测算,按照广东200万名在校大学生的基础、每人每月消费1500元估算,校园贷的市场容量每年可达360亿元。还有一项全国统计数据,称一年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了4000多亿元。学生消费需求和市场不对等,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得以借机入市。

­值得一问的是,如此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市场,有多少是理性消费和合理消费?又有多少是超前消费和盲目消费?

­在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现在互联网消费十分广泛,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轻松下单购买想要的东西,方便得很,与此同时,却也客观上诱惑了一些消费欲望很强、自我控制力又相对薄弱的学生。不少学生就坦言,一到“双11”“618”等网购狂欢节,常常发现“想要的超出自己需要的”,然后就是一次次忍不住“剁手”。有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出于攀比心理,要买名牌包包、衣服、手表,手头又没那么多钱,就想通过贷款,“先花明天的钱,结果却没算好账”。

­此前也有媒体曝光过一个案例:就读于山西太原某所高校的一名学生,因为“好面子”,常与家境较好的同学频繁出入高级会所,通过各种合法、非法的渠道,一共贷款欠债近7万元,利息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现在这名同学已经毕业工作了,仍不得不为以前的超前消费买单,每个月工资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来填补欠款黑洞。

­记者在广州几所高校中开展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在校生的生活费均来自于父母,每月在1000-1500元的比例最高,超过2000元的仅占两成。“我觉得学生还是不适合追求太奢侈的生活。记者随机采访了数位大学生,其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家里提供的生活费可以维持日常的生活和娱乐开销,但如果生活较为奢靡的话,生活费则难以为继。

­曾女士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保持沟通。“‘花未来的钱’的做法显然不太适合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如果孩子实在需要用钱,又有合理的理由,爸妈肯定会尽量给的,如果超出家庭承受范围,也应该和孩子沟通好。”

7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