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素材 > 名人轶事 >

老舍的名人轶事有哪些

时间: 金浪 名人轶事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字;你是否在寻找“老舍的名人轶事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老舍的名人轶事有哪些

老舍的名人轶事有哪些(篇1)

我认识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一个冬天的下午。这一天郑振铎先生把老舍带到北京郊外燕京大学我们宿舍里来。刚刚介绍过,寒暄过,在我给客人们倒茶的时候,一转身看见老舍已经和我的三岁的儿子,头顶头地跪在地上,找一只狗熊呢。当老舍先生把手伸到椅后拉出那只小布狗熊的时候,我儿子高兴地抱住这位陌生客人的脖子,使劲地亲了他一口,逗得我们都笑了。直到把孩子打发了,老舍才掸了掸裤子,坐下和我们谈话。

从那时起,他就常常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我记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小波的生日》,还有其他的作品。我的朋友许地山先生、郑振铎先生等都告诉过我关于老舍先生的家世、生平,以及创作的经过,说他是出身于贫苦的满族家庭,饱经忧患。他是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的;并说他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很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风味。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他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用他或她最合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这一点,在我们一代的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我们和老舍过往较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期间的重庆。那时我住在重庆郊外的歌乐山,老舍是我家的熟客,更是我的孩子们最欢迎的人。“舒伯伯”一来了,他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就一窝蜂似地围了过来,拉住不放,要他讲故事、说笑话,老舍也总是笑嘻嘻地和他们说个没完。这时我的儿子和大女儿已经开始试看小说了,也常和老舍谈着他的作品。

有一次我在旁边听见孩子们问:“舒伯伯,您书里的好人,为什么总是姓李呢?”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要是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孩子们都高兴地拍起手来。老舍也跟着大笑了。

抗战胜利后,我们到了日本,老舍去了美国。这时我的孩子们不但喜欢看书,而且也会写信了。大概是因为客中寂寞吧,老舍和我的孩子们的通信相当频繁,还让国内的书店给孩子们寄书,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等。有一次我的大女儿把老舍给她信中的一段,念给我听,大意是:你们把我捧得这么高,我登上纽约的百层大楼,往下一看,觉得自己也真是不矮!我的小女儿还说:“舒伯伯给我的信里说,他在纽约,就像一条丧家之犬。”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哪里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作家,去国怀乡的辛酸滋味呢?

老舍的名人轶事有哪些(篇2)

老舍3岁那年,没了父亲,母亲靠给人洗衣服养活他。到9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好心的刘大叔资助他。供老舍上学。中国多了一位作家。

刘大叔是有钱人,也是大善人。他办贫儿学校、粥厂,把钱都施舍出去。刘大叔后来出家为僧,人称宗月大师。他坐化后,烧出许多舍利子。

宗月有个女儿,小时候。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她。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小儿女说过一句两句没有意思而甜美的话。富小姐和胡同贫儿,身份相差太远,谈不上婚嫁,但知道她没有定亲,这让他安心。

后来,老舍出了国,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刘小姐成了暗娼。其间,发生过什么事,无从推测。可能那尼姑庵本来就不干净,刘小姐错入了虎口:或许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为满足肉体,还得利用肉体,身体是现成的本钱”……总之,一个黄花大闺女,想伴着青灯古佛过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恶势力。

他千辛万苦地找到她。她剪了发,脸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净了,大概像一个病中的产妇。她始终不正眼看他,虽然脸上并没有羞愧的样子——她应当有吗?

他还爱她,但这爱成了苦酒,折磨他。他们原本门不当户不对,现在仍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朋友看出他的悲痛来,没直说,假装闹着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

她不配?她本来不是大小姐吗?她沦为赤贫,不也因为她父亲的慷慨施舍吗?而老舍,其实也是受益人之一呀。不过,给是自愿的。得到的人,不欠他们家什么。反之,如果邀恩图报,那她就是无赖小人,受惠者会更加心安理得。

老舍没娶刘小姐——是他想娶而刘小姐不肯,还是他根本没打算娶?他再爱她。大概也不能把一个暗娼用大花轿接回家。我们很难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他的记忆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说里、散文里。一幅最美的画,碎纸机里走一遭,也就变成纸屑,什么也拼不出来。老舍34岁,才在朋友劝告下结了婚。

他一直记得她。她是为弟弟们给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爱过她,这爱情不因为一个是车夫一个是暗娼,而稍减其美或者震撼。她也是月牙儿,清清醒醒、明明白白地走另一条路,因为“肚子饿是的真理,是女人得卖肉”。她是他的记忆,一点点地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老舍老在提海棠花,“她家里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粉白的雪球”,“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他想在死后,葬在海棠树下,或者……他什么也做不了。

老舍的名人轶事有哪些(篇3)

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2月3日生,北京人,满族。笔名老舍。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夏,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英国讲授中文。1929年夏,结束在英国伦敦大学的讲学,先后赴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意大利游览。1929年10月,抵达新加坡,在一所华侨中学任国文教员。1930年回国。1931年7月在北京和胡絜青结婚。1937年到武汉,受中共代表周恩来之邀,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负责总务工作,其间,创作了大量抗战作品,创办“文协”刊物《抗战文艺》。1946年3月,与剧作家曹禺应邀赴美国讲学。

1949年12月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印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委员,中朝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第__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文协常务理事,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委。

是第一至__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_第三、__届常委。

是中国新文学开拓者之一和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一生共创作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等作品百余种800万字。

1922年,发表第一篇译文《____的大同主义》(宝广林着);第一部短篇小说《小铃儿》,署名舒予。1926年在英国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及《赵子曰》和《二马》两部长篇小说。1933年,在山东完成长篇小说《离婚》,这是作家最喜欢的一部作品。1936年7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还先后创作了《四世同堂》、《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正红旗下》、《无名高地有了名》等剧本、小说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51年12月,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杀,终年67岁。

老舍之死:1966年的太平湖之谜

老舍的名人轶事有哪些(篇4)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___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应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_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作家。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国成立后,___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名人轶事有哪些(篇5)

三砚的来龙

老舍有3砚,两方是他的收藏品,一方是他自己用的。那两方藏砚均是清代的文人砚,外面都有红木木盒。两砚之所得,实乃得益于先生的那双“文眼”。

其中一方藏砚是明清之际大戏剧家、戏剧理论家李渔(号笠翁)的遗物。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商贩携此砚推销,被老舍先生一眼看中。这是一方端溪砚,石质纯净,色微青紫,为长方形门字砚式,中有一线凸起约一毫米,全砚长13.8厘米,宽8.9厘米,上有火捺、石皮、黑脉各一,砚侧有篆书铭文一行,文曰:“笠翁李渔书画砚。”国内外有不少李渔研究者,但多数都没见过李渔留下的实物。著名戏剧研究家吴晓铃先生看了后,惊呼:“这是惟一的!”并且拓了拓片。美国汉学家韩南教授得知此砚,定要一睹为快。据说老舍先生平时不尚收藏,当时购得此砚纯属出自对李渔的一种景仰,体现了老舍作为一代学人的真知与慧眼。

另一方藏砚是老舍先生1949年以后买的。多年后,他的家人从箱子底下翻了出来。翻过底面一看,不得了!砚上有刻像一幅,还有题刻,共19个字:“乾隆丁酉钱塘黄易三十四岁小像,嘉定钱坫题。”字后刻有小印两枚,一为阳,圆形,单字“泉”;一为阴,方形,双字“十兰”。黄易小像8厘米见方,着刀极浅,线条简练明快,是个古速写像。那个时代不会有像片,大凡像都是刻在石上或者画在纸上。这很可能就是这位清代大画家、金石家、西泠八家之一黄易惟一的遗像了。那位钱坫(号十兰)也是位工书画篆刻的大名人。他的篆书源出唐李阳冰《城隍庙碑》。晚年右手偏枯,用左手作书。这方砚台上,他的题字和图章都恰好展现了他的书法、篆刻之所长,实在是件珍贵难得的文玩艺术品。

老舍先生自己所用的那方砚台远远不如上面的两方那么名贵,是个“土”的,但却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据舒乙先生讲,老舍由英国回来后用钢笔写作,不用毛笔。到了抗战时,纸成了土纸、草纸,无法使用钢笔,才用起了毛笔。他在重庆北碚写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时用了一方当地产的大方砚台,有点像小学生练毛笔字时用的那种,拙厚朴实,极少装饰,只是大着许多号,磨一次墨够写一上午的。老舍先生到美国去之后,曾把它赠送给一位北方老乡冯玉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冯玉斋先生又回赠给了胡青老人。 

3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