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素材 > 名人轶事 >

李叔同的生平简介

时间: 金浪 名人轶事

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李叔同的生平简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叔同的生平简介

李叔同的生平简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过吧?

这首歌叫《送别》,听起来很古风,但它的曲子却是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只因为它配的词太好,所以才被中国人从民国一直传唱到如今。

为它配词的,是民国全能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名岸,字息霜,号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李叔同出生就有异兆。

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从此李叔同将这根松枝带在身边,终生不离。

而且,他从小就爱看佛经,经常在家里披着床单当袈裟玩Cosplay,因此大家都认为李叔同有佛缘。

但青少年时代的李叔同似乎还没有觉醒佛性,反而显露出一腔血性。

维新变法时,李叔同很兴奋,他积极鼓吹新说,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

没想到维新变法百日而亡,李叔同也因为自己的莽撞被当做维新党,被迫举家迁居上海。

那一年李叔同19岁,他在上海进入南洋公学学习。

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是一所实行现代教育体系的大学。李叔同在这里接受了中西合璧的教育,同黄炎培、邵力子等一同受业于蔡元培先生。

上学期间,李叔同曾参加科举考试,因其文章大谈时政,力主改革而未及第,于是他对从政失望,立志以艺术救国。

1900年,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设立“上海书画公会”,创办《书画公会报》,每星期出1期,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第一份专业书画报。

本来凭借这份资历李叔同也可以过得很逍遥,但1905年,母亲王凤玲的过世让他仿佛突然清醒,他改名李哀,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同年4月,李叔同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习绘画,曾向日本著名油画家黑田清辉学画,绘画风格受印象派影响。课余,他还为《醒狮》杂志撰写了《图画修得法》与《水彩画法说略》。

1910年李叔同毕业回国,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

辛亥革命后,李叔同赴上海任太平洋社主笔,主办《太平洋报画刊》。又与柳亚子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不久,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组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开设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聘请李叔同主授专修科图画和全校音乐(聘一个人做两份工,校长好算计)。

李叔同就是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这首歌的。他在这所学校,培育出了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画家李鸿粱等今后大名鼎鼎的人物。

同时期,李叔同还加入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印社”的西泠印社,还组织了“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1915年,李叔同还兼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这时候的李叔同,事业稳定、文名卓著,家有娇妻美妾(原配俞氏,未休妻再娶的日本夫人春山淑子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妾),怎么看都是成功人士,人生圆满之时。

没想到才过了3年,1918年李叔同就跑到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修的是佛家里最严苛的律宗,法名演音,字弘一,从此再不画画。

无论是好友的规劝,还是妻子的眼泪,都挽不回李叔同的心。

对此,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曾给出了解释:

“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李叔同把人生的追求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

安于享受物质生活的,是凡人大众。精神生活指学术文艺方面,然而当一个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文艺的丰盛和知识的充裕以后,他就会向往灵魂生活。

李叔同少年享受过富贵的物质生活,青年拥有过丰盛的艺术生活,要追求灵魂生活,就只有靠宗教了。

李叔同是一个文艺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都开国人之先。

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他也是最早将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的人,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哪怕出家后,他也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如此牛人,不得不服。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文青领袖、小资代表、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亲口承认:“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李叔同留存的作品不多,油画真迹可能只有三幅:藏于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半祼女》、藏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李叔同自画像》,还有一幅下落不明。

除此之外,可以看到的他的西洋画作品还有炭笔素描《少女》和水彩画《山茶花》等。

李叔同的人物评价

他是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

1、南京大学现在的校歌创作于1916年,是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师)的校歌。2000年后,这首南大最早的校歌重新确立为南京大学的校歌。这首校歌由李叔同先生制谱、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先生作词。

2、《春游》是由李叔同创作的,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曲。李叔同以五线谱发表了三声部合唱曲《春游》,《春游》是中国近代音乐运用西洋作曲方法写成的第一部合唱作品。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3、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4、《三宝歌》作于1930年。由擅于音律的弘一大师(李叔同)谱曲,太虚大师再依曲作词。两位高僧共同圆满此极为稀有的三宝歌,因缘可谓殊胜。流传至今,已成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

5、《夕歌》大约作于1902年,由近代音乐、美术、教育家李叔同先生填词。歌的曲调采自当时全国流传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旋律深沉而宽广,一字一板,浑厚自然。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到处流行“学堂乐歌”,《夕歌》就是最负盛名的“学堂乐歌”之一。

3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