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时间: 杜生2 中华杂谈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介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王朝兴衰历史主要规律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朝尚书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正文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考古文物证实,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即已产生 政治制度,其间经过了许多重大演变。按中国社会发展性质基本上可把中国 古代(公元前22世纪 夏朝建立至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的政治制度划分为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治制度两大阶段。

  奴隶制政治制度存在于古代的夏、商和西周时期(公元前22世纪~前770年)。夏朝建立起早 期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体制,商殷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这一制度,至西周渐趋完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因袭继承关系。夏朝确立了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氏族社会民主推举的部落首领制,以贵族家庭为代表的大奴隶主世代垄断着最高的统治权力,其下的各级奴隶主又分别掌有大小不同的权力。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严酷的阶级压迫之上的。奴隶主阶级凭借手中的权力,营建了王都、宫殿、宗庙等,以作为国家统治权力的象征和中心;建立起具有一定军制军纪和指挥系统的常备军,作为政权的重要支柱,迫使周围被征服的部落接受其统治,承认中央王朝的“共主”地位,遵守定期朝觐和缴纳贡赋的义务。夏、商、西周相继设置自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官、宫廷官和宗教事务官系统,执行着习惯法,并一再修订补充使之日渐完备。这三个奴隶主王朝,运用国家政权机器,曾有效地镇压反抗和维持社会秩序,组织和驱役自由民和奴隶从事生产,营建城邑宫室以及完成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奴隶制政治制度曾经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和文明进步。商殷王朝突出了神权政治,西周王朝大力推行 宗法 分封制,对其后的封建政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周(包括 春秋和 战国)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过渡期,随着周王 室的衰微和铁犁农耕的出现,周天子无力维持奴隶制 土地国有制(即 井田制),农民在井田之外开垦了许多私田,使春秋各国不得不逐渐承认了封建 土地私有制,各国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不得不变法图强,其中秦国的 商鞅变法最彻底有效,达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其采用的县制成为秦朝 郡县制的前身,封建制政治制度始于秦朝而终于清(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第一次普遍意义上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政体格局奠定了基础。秦朝在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基础上确立了 皇帝制,在西周 分封制的基础上建立了 三公九卿制和 郡县制,凝聚全国人力物力,内肃乱党,外击匈奴,一统天下。

  由 封建制政治制度代替 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安定的环境,促进了诸如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繁荣,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融合。

  但封建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对抗是无法调和的。随着人多地少、土地兼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了极端,明清两朝通过正常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已经无法统治中国,就出现了厂卫制(东、西厂,锦衣卫)和军机处等极端专制机构。

  由于清的 闭关锁国,使中国没有跟上世界潮流,错失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各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有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即 辛亥革命),宣布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终结。

2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