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三国卫瓘之死的趣谈

时间: 鸿宇2 中华杂谈

  重臣卫瓘因为一句话 竟然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三国卫瓘之死的趣谈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三国卫瓘之死的趣谈:

  在三国的后期,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人才凋零的问题。即使是财大气粗的魏国也不例外,偏安西南的蜀国自不必说。在这一时期,有三个人物十分的出名,曹魏政权的邓艾、钟会以及蜀汉政权的姜维。尤其是姜维,简直就是蜀汉政权的顶梁柱,但是就这么三个人物,最终全部死在了同一个人的手里。这个人就是卫瓘,一个在三国并不出彩的人物。那么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是如何一步步把三位名将搞下马的呢?

  一、蜀汉政权极度腐败,姜维违心投降钟会

  卫瓘出身于文人世家,本来依靠举荐,也就能做一个小官。但是这个人的运气非常好,他利用在首都工作的机会,结识了司马昭。在司马昭掌权之后,一直把卫瓘视为自己的心腹,因此这个人的官职自然是越来越高。此时司马昭认为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和邓艾兵分两路进攻蜀汉,卫瓘作为监军随行。蜀汉方面的大将姜维在剑阁一带准备迎战,邓艾和钟会做了任务划分。钟会负责率领主力牵制姜维,邓艾率领一支部队绕过剑阁直逼成都。最终邓艾当真是走了狗屎运,他兵临成都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主动投降。此时尚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姜维闻讯后暴跳如雷,姜维决定利用邓艾与钟会之间的矛盾做文章。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并且与钟会的关系非常好。在话语之间,姜维发现钟会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姜维开始忽悠钟会反叛。不过为了保住一片根据地,必须先除掉邓艾。这样成功可以得天下,失败也可以偏安西南。钟会手里有10多万军队,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姜维的怂恿,钟会最终上表称邓艾准备割据西南。为了让司马昭确信无疑,钟会还拉上了卫瓘。卫瓘和邓艾有私人过节,现在钟会想弄死他,那自己就再帮帮忙。得到两个人报告的司马昭勃然大怒,他命令钟会率兵进入成都捉拿邓艾。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司马昭亲自到了长安,这很明显是两手准备。

  二、钟会、姜维被杀,卫瓘成为了大赢家

  钟会进成都抓捕邓艾没有什么难度,随后邓艾就被押往长安。到了这个时候,钟会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要求将领们和他一起发动叛乱。这时卫瓘的表现太精明了,他一方面假意投靠钟会,另一方面又向司马昭传出了钟会谋反的消息。最终钟会的计划没有成功,钟会和姜维被杀,卫瓘成了成都的临时当家人。司马昭对他十分信任,否则不会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不过卫瓘还在想另一件事,邓艾还在去长安的路上,万一他到了长安反咬自己一口就麻烦了。因此,卫瓘派人在半道截杀邓艾,至于理由太好编了。至此叱咤风云的三位大将全部死在了卫瓘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手里,卫瓘创造了历史也毁了历史。

  不过司马昭注定没有统一天下的命,不到两年,司马昭病逝。司马昭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司马炎掌权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称帝,这个家伙相当皇帝都快疯了。公元265年,司马炎正式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此时的晋朝也并不统一,江南的东吴政权还与晋朝隔江对峙。整整15年之后,司马炎才灭掉了东吴。其实这并不是司马炎的能力多么超群,实在是孙权的子孙水平太烂了。司马炎在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中属于能力偏下的,他无法与那些传奇的帝王们相比。这时有一个问题让司马炎十分头疼,他的太子是一个傻子,他为此事十分苦恼。不止有一位大臣建议他另立太子,司马炎自己也有这个想法,但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

  三、因为一句话,卫瓘死在了一个女人的手里

  虽然太子是一个废物,但是太子妃贾南风却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她自然要保住丈夫的地位,自己也好做一把吕后的瘾。此时的卫瓘属于朝中重臣,在司马炎的眼里很有分量。

  在一次朝廷宴会上,卫瓘借着酒性摸着皇帝的宝座对司马炎说:“可惜了这个好位子。”言外之意是您的儿子坐不稳这个位子,您还是换人吧。司马炎听出来卫瓘的意思,但是没有做出任何的表态。没过多久,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司马炎去世,他的痴呆儿子继位。真正的权力掌握在皇后贾南风手里。贾南风开始清理之前建议废太子的人,卫瓘这个老家伙自然也逃不掉。司马炎死后不到一年,贾南风就随便找个理由杀了卫瓘。卫瓘这个人物灭了姜维、邓艾这样的大将,但最终却死在了一个深宫妇人的手里。

  三国卫瓘简介: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西晋时重臣、书法家。曹魏尚书卫觊之子。

  卫瓘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于魏国仕官,历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后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又成功平息叛乱,命田续杀邓艾父子。回师后转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封菑阳侯。

  西晋建立后,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等职,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因功进爵菑阳公。后入朝为尚书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领太子少傅。后逊位,拜太保。晋惠帝即位后,与贾后对立。不久,贾后唆使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卫瓘一门,享年七十二岁。

  卫瓘善隶书及章草。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

  《晋书 卫瓘传》谓其:"学问深情,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章草),时人号为一台二妙。"二人草书同师法于张伯英(张芝)。大家认为卫瓘书法得到张伯英的筋,索靖得张伯英的肉。卫瓘自称:"我得伯英之筋,(卫)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

  梁武帝萧衍《草书状》,肯定了卫瓘草书在书史上的地位。梁庚肩吾《书品》列卫瓘为上之下。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卫瓘书为上之中。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卫瓘章草为神品,其小篆、隶、行草入妙品。并赞卫瓘:"天资特秀,若鸿雁奋六翮,飘飘乎清流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难。"时议认为:"放手流便过索靖,而法则不如之。"

  卫瓘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兼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其章草学张芝而自成风格,与索靖抗席。学篆书也能在继承其父古文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马宗霍《书林藻鉴》说:"瓘承父,觊传古文,则瓘亦能篆也。"《魏书本传》谓其善鸟篆,而宋梦英则谓:"瓘作柳叶篆,其迹类薤叶不真,笔势明劲,莫能得学。"可见卫瓘在篆书方面也能在继承其父的基础上自辟蹊径。更值得一提的是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谈到的卫瓘"更为草藁"也应当说是书史上的创举。

  《采古来能书人名》还记载:" 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相闻书也。"而元郑杓的《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说道:"晋卫瓘采张芝及父觊法而作,盖草书之带行者,又名'草稿'"。《古今法书苑》附《陆深总论》说:"张伯英之法,谓之草书(当指张芝所创今草),卫瓘复采芝法,兼乎行书,谓之'稿草'"。《中国书法大辞典》之中"相闻"的书条解释道:"草书近行者……宜用于书函尺牍的赠答往来,故名。"

  据以上诸说,可知卫瓘所创之草稿,乃是在张芝今草的基础上,参其父卫觊笔法及汉末以来已流行的行书而创的一种介于草、行之间的书体,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草"。既有别于章草或今草,又有别于一般行书,此体用于来往书札,更为便捷,所以又叫"相闻书"。

  卫瓘是魏晋时期书法世家卫氏书派的关键人物,在这个世家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卫氏一门四代,在魏晋时期,形成了典型的书法世家。三国时期,卫觊与钟繇比肩,经过晋代卫瓘、卫恒、卫夫人等人的宏扬,形成了卫氏书门家风。在此过程中,卫瓘承前启后,克绍箕裘,实为这个书法世家的奠基人。

  卫氏书派影响极为深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卫氏书风影响到大江南北。在南方,影响了四大家族中的王氏、瘐氏及魏晋高门郗氏;在北方,影响到号称"北方第一名门"的清河崔氏以及陈留江氏。卫夫人与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中表亲,故王羲之幼时得亲承卫夫人的教诲。

  又张怀瓘《书断》有言:"郗愔善众书,虽齐名瘐翼,不可同年,其法皆遵于卫氏。"《北史·崔浩传》载:"崔悦与卢谌,并以博艺齐名,谌法钟繇,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江式《论书表》说:"臣六世祖(江)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父应元俱受学于卫觊(按晋初时卫觊已卒,江琼应受学于卫瓘)古篆之法……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说明北方崔、江两大世家,均世传卫氏书法。从书法史的角度看,卫瓘与钟繇都是南北书派的共祖,其影响之深远,确非一般。

  在西晋的用人制度上,卫瓘提出过大胆的改革建议。原在曹魏政权建立以后,魏文帝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 客观上助长了门阀制度的形成和门阀世族势力的发展。担任"中正"的官员,都是世家大族,因此品定人物就完全控制在世家豪族的手中。

  卫瓘在给晋武帝的上书中认为:九品中正制不过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道。这种计资定品、居位为贵的做法,必然产生使人弃德而忽道的弊端,与国运民生皆不利,应当消除。他主张恢复乡举里选的荐才制度。又论述了开启贤达之路的重要意义:"让下属敬重上级,人民顺应教化,风俗与政治清明,教化与法制相辅相成。人民知道好坏之分,不在与朋友交际,即攀比奢华的事就会自动消亡,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如今废黜九品制,则应该批准旧时制度使得朝廷大臣共同互相举荐任命,有才之人的道路既然宽阔,就可以激励大家有推荐贤人的愿望,检核在任官员的得失。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这些可贵的尚贤用才之道,深得晋武帝称赞。

  卫瓘从泰始初年开始,接连担征东大、征北大等职,又领多州刺史。当时北方主要有两部势力,东边有乌桓,西边是拓跋力微,他们一同骚扰边境,为害北方。卫瓘设计离间二部,导致他们之间产生嫌隙,导致乌桓部众投降而拓跋力微因忧愁而死。使得北方清净一时,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1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