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元朝 >

元朝供养人有什么特点

时间: 耀聪2 元朝

  供养人,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今天,也指那些出资对其他人提供抚养、赡养等时段性主要资助的个人或团体。那么元朝供养人有什么特点?

  供养,也是一个佛教名词。简单地说就是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还可以分作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物叫财供养;修行积德,利益众生叫法供养。在佛教中,具备上述供养行为的人,称为供养人。

  元代衣冠以戴笠帽为主。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本图为戴钹笠,穿云肩式大翻领窄袖衫,腰束抱肚,两侧垂金牌,脚穿靴的元代供养人(敦煌莫高窟壁画)。

  敦煌供养人画像

  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佛像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供养人。

  供养人是敦煌壁画的重要内容之一,敦煌学中的所谓供养人就是指信仰佛教、出资出力、开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包括当时社会上各阶层、各民族的佛教信仰者。这些开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为了虔诚奉佛,时时供养,功德不绝,同时也为了留名后世,显示自己和家族的名望,开窟造像时,在洞窟里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部下属僚以及侍从奴仆的肖像,这些肖像车,称作供养人画像。 段文杰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中对供养人画像和供养画像做出了这样的注释“供养人画像”即出资造窟的功德主和其家族的画像及出行图。据《敦煌石窟供养人研究》课题组最新统计,莫高窟现存洞窟中有供养人画像的洞窟281个,供养人画像总数超过了9000身。

  供养人音乐

  在供养人画像行列里常画一些奏乐歌舞的人物肖像画,在敦煌学中,把供养人画像中持乐演奏的人物画像,定名为供养人乐伎。

  供养人乐伎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供养人礼佛乐队。北朝时期洞窟所画的供养人行列中常有礼佛乐队。礼佛乐队画在供养人行列的前面,起引导作用。如北凉第275窟北壁下层供养人行列最前面就画有两身吹角号乐伎。

  供养人乐伎第二类是供养人家族的供养乐队。隋代以后一些豪门贵族所营建的洞窟里,不仅画供养人祖先、本人以及音标眷、属傣、侍从、奴仆的画像,有的还画供养乐队。这些供养乐伎一是为了表示供养人对佛的礼赞;二是显示供养人家族的富贵;三是体现供养人现实中的生活情景——实际上就是豪门贵族的家庭乐伎。例如:隋代第390窟南壁东侧下层,女供养人行列尾部画女供养乐队共计8人,分别演奏琵琶、箜篌、方晌、横笛、排箫等乐器。

  皇泽寺大佛窟供养人

  皇泽寺位于四川广元市,皇泽寺摩崖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佛窟规模宏大,布局皇泽寺大佛窟供养人合理,造像精美,是皇泽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雕刻技艺最精湛的洞窟,也是我国初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品。大佛窟内,刻有一“供养人”像,在全国“佛界”中再也找不出相同的面孔。

  皇泽寺大佛窟供养人  大佛窟供养人像高0.67米,身着官服,头戴唐制双翅官帽,双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诚祷告,在大佛足下,显得卑微而又渺小。据张大千老先生考证认为,此“供养人”应为被废后的唐中宗李显[1],因希求复帝,以取悦母后武则天,正为其母祈祷。另一说法为章怀太子李贤。因李贤曾令范晔诠译《后汉书》,有影射皇权旁落之嫌而得罪于武则天,被废为庶人;后李贤奉令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忏悔请罪。

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