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康有为的6个小老婆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康有为自食其言纳六个小老婆,一个比一个年轻,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康有为的6个小老婆相关信息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康有为的6个小老婆:

  康有为提倡妇女解放和建立现代家庭制度,但其却自食其言,先后竟然纳娶好几房小妾。

  都说康有为妻妾成群,但他共有多少小老婆?据我考证,康有为正式迎娶的妻妾,有姓名可考者,6人,并曾同时居住在上海市一个家园里:大夫人张云珠,二姨太梁随觉(娶时17岁),三姨太何旃理(美国华侨,娶时17岁),四姨太市冈鹤子(日本女仆,娶时17岁),五姨太廖定徴,六姨太张光(娶时19岁)。

  康有为的小老婆,娶时大都为不满20岁的处女,真可谓名副其实的“小”老婆了。

  康有为在广东南海的原配夫人张云珠,因为连生3个女儿没有生儿子,康有为不满意,所以在老家的时候就娶妾梁随觉(康出国流亡时,她曾居住广州),生有一子二女。发妻张云珠则伺候婆婆劳连枝,长住香港。

  1907年,康有为50岁,到达美国西部的菲士那,居然娶了个年仅17岁的华侨才女何旃理为三姨太,兼英文翻译和秘书。何旃理比康小33岁,但聪明伶俐、多才多艺,跟随康有为周游列国,风光一时,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后来生有一儿一女。

  1911年6月7日,康有为应梁启超之邀,从新加坡移居日本,师生同住日本双涛园,可是他们的夫人之间却难以融洽。娇小玲珑的何旃理年方22岁,而梁夫人李惠仙却比她年龄大上一倍,梁夫人怎么能拉下面子称呼她“师母”呢?三姨太何旃理瞧不起梁启超的小脚夫人,而梁夫人也出身名门望族,非等闲之辈。双方怎么也无法和谐。1912年春,康有为、何旃理便搬往须磨湖“奋豫园”居住。

  康有为在56岁时,又娶了第四房异国小妾,便是日本女孩市冈鹤子。在须磨湖奋豫园,适逢何旃理怀孕,康同凝等孩子又年幼,便雇了16岁的神户少女市冈鹤子作女佣。1913年,康母劳连枝氏在国内去世;康有为归国奔丧后,携全家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不久把市冈鹤子也接来上海,在辛家花园的游存庐,鹤子正式成了康有为的第四房姨太太。

  1914年,三姨太何旃理在上海不幸患腥红热病逝,年仅24岁。留下两个子女。

  此后,康有为又娶第五房姨太廖定徴。

  原配夫人张云珠活到1922年去世。

  康有为晚年最后娶了第六房姨太张光,她原是西湖游船上的船娘,康有为泛舟西湖时被迷住了;61岁时娶了比他小42岁的少女张光,在上海大张旗鼓地举办婚礼。这位19岁的小姑娘,还没有康有为的儿女们岁数大,迎娶这门亲时,康公馆的儿女们只得出门躲避。张光天真可爱,成了康有为临终前几年中最宠幸的姨太。

  康府是个大家族,人员庞杂。家中除有元配夫人张云珠,先后迎娶了五房小妾,同住有六个未婚子女,加上仆役和食客,通常居住者有几十、上百人。夜长梦多,1925初,康有为发现28岁的鹤子在结婚12年后怀有身孕!这时候康有为已是68岁的老人了。有人猜测可能是鹤子和康有为长子康同箴暗度陈仓所致,于是一场家庭纷争不可避免地爆发。晚秋,决定让鹤子以“生活不习惯”为理由,遣送回国。鹤子回到日本即生下一女,取名凌子。第二年,鹤子获悉康有为猝死于青岛。

  1927年康有为在青岛猝死,对六姨太张光的打击尤深,因她年轻守寡,不许再嫁。新寡的张光在杭州农村隐居时,画家刘海粟对这位年轻的“师母”很同情,并专程去看望她。当时,张光将康有为留下的遗产——一箱非常值钱的字画视作生命,每当怀念康有为时,就打开箱子看看他的字画。1945年那箱“无价之宝”的珍贵字画不翼而飞。她打开箱盖后当场晕厥,从此一病不起,命归黄泉。

  1974年2月,七十多岁的市冈鹤子在须磨距“奋豫园”不远处的郊外,卧轨自杀。

  康有为之死的真相:

  康有为在青岛的意外死亡,留下了很多疑点与未解之谜。

  青岛是一个没有古代史的地方,自1897年胶州湾事件之后,被德国人占领的青岛才成为一个近代史意味很浓的地点,更因康有为的到来身价倍增。

  原来,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6年,至1913年结束流亡生活,暂时定居上海,才稍事喘息。1917年,这位不甘寂寞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变,转而协助张勋复辟。当然,一小撮梳着辫子的军队是圆不了这个复辟大梦的;也正是在这一年,辞去孔教会名誉会长头衔的“康圣人”再一次选择逃亡,首次来到了青岛。

  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到青岛,认为这里是比当时上海还要好的居住地。其实,他对青岛的偏爱,既有激情,也有精明。他在“家书”中写道:“青岛气候甚佳,顷得一官产屋,名为租,实则同买,园极大,价极少,候数日可得。今各人住客栈极贵,候得屋,当电告,至时可来青岛,实则远胜沪矣,沪无可恋。”

  就在康有为写家书,盛赞青岛的宜居指数之际,他还张罗着在济南与青岛两地成立新的孔教会。新会后来改称“万国道德总会”,“康圣人”这一次动作之大,甚至于要将孔圣人之学变作世界显学了。当然,要做好国际文化交流工作,还得有好的交流平台;家书中提到的那所租住的官产屋,就是这样的一流平台。过了一年,他索性花了一千大洋从北洋政府手中买下了这幢德式楼房,还将废帝溥仪结婚时赠给他的“天游堂”三个字悬挂于书斋之中,并将那满园花草的院落,命名为“天游园”,自称“天游化人”。“天游”——在天上游玩,名字取得逍遥自在,可康有为并不是一个真正能置身世外之人,搞政治、做学问、办协会样样做得一丝不苟,在建筑学领域上也毫不马虎,马上就对这所“天游园”进行了改装工程。

  原来,康有为买下的这处豪宅,位于青岛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始建于1899年,为德占青岛时期总督府要员的官邸。此楼先后住进数位督军之类的“大人物”,他们最后的下场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枪毙,都不得善终,因此人们把它视作“凶宅”。康仔细察考,认为这所宅子犯了“白虎衔尸”的格局,必须重新进行布局、装修,方能逢“凶”化吉。在挂上了御笔“天游堂”之后,龙气自然足了些,也镇了些凶邪;又将马厩改造为二层建筑,楼上住家,楼下随员居住;加之又有第三代“恭亲王”溥伟所赠的许多名贵的雕花红木家具、汝瓷和文房四宝等“贵气”十足的摆设,整个宅院大有富贵逼人来之气魄,“凶宅”自然变作了“福地”。

  然而,这样的“福地”在3年后,即见证了康有为的意外死亡。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在青岛中山路紧邻劈柴院的粤菜馆英记楼吃饭,喝过橙汁后腹疼难忍,当天夜晚呕吐不止,一日本医生诊断其为食物中毒,第二天清晨5时,康“七窍出血而死”。

  据说康有为下葬时曾佩一串珠子,可能即是他当年上朝面见圣上的朝珠;还戴一把金锁,这是一位美国华侨送的,是国际文化交流的见证哩。金锁正面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背面是“国学大师”四字。康的左右手中还均持有一枚金钱,一枚为日本金币,另一枚为印度金币,这仍然是“万国道德总会”的派头。康全身着中山装,俨然一副新派文人模样;但他的右脚边有一沓蟒袍玉带和很多清朝服装,不知是要追随孙中山先生继续尚未成功的革命,还是梦想着有朝一日仍回金銮殿朝见皇帝呢?总之,康有为在青岛的意外死亡,留下了很多疑点与未解之谜。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

  进一步来看,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兼顾该国国情的思路,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一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康有为保守主义立宪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其“同治情结”,这是中国的王党主义。此后,当梁启超企图与革命党合作时,康有为强烈反对,指责梁启超辜负圣恩。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仍然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自我“革政”,并未上升到革命。

  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因此,康有为对宪法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

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