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曹操与二乔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曹操觊觎大小乔美色从而引起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引起的吗?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曹操与二乔的趣闻,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曹操与二乔的趣闻:

  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占据兖州,建安元年,迎献帝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操为武帝。

  三国时曹操欲吞并东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联合抗曹。周瑜是东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为说服周瑜,欲擒故纵道:“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曾经发誓:‘吾一愿扫清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

  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这是范蠡献西施的妙计,还犹豫什么?”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

  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意渲染曹操觊觎二乔美色的主观意图。小说家言,并不可信。因为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铜雀台建于十五年,谈不上“铜雀春深锁二乔”。罗贯中把曹植原赋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纯属小说的虚构。

  但如果说起三国时期的美女,人们不会忘记“江东二乔”的。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云:“孙策亲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起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以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娶小乔。”裴松之注此传:“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做婿,亦足为欢。”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绍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因遣人礼聘,得邀乔公允许,送入一对姊妹花。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

  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做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二乔婚姻并非自愿,孙策、周瑜逼婚时,两位美女欲投井自尽,又念及老父,便坐在井旁,相对而泣,滴滴血泪,落入井中,染红了井水。正如“天柱老人”乌以风所云:“双双家女付王侯,倾国定伶汉鼎休,谁识深闺残井水,至今似有泪痕流。”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美满姻缘了。郎才女貌,谐成伉俪,当然两情相惬,恩爱缠绵。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岁,大乔是十八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和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战后二年,“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在这十二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吴黄武二年小乔病逝,终年四十七岁。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到1914年,岳阳小乔墓上还有墓庐。现在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凡知道杜牧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人,应该是没有不知道铜雀台的。那么铜雀台究竟是何物?曹操既是志在天下的英雄,又奉行房中术以淫乐。他在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同时,收罗“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且修筑铜雀台以收蓄天下美女。他招募方士研究房中术,并以大量宫女做试验。

  铜雀台造好后,每间房里有一个绝色的美女。曹操生前纵逸欢乐,在临死时还遗令这些美女在每月初一、十五要在铜雀台上对着他的陵墓唱歌。不过这些美女最终被他的儿子曹丕收纳到自己的宫里享用了。如今铜雀台,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

  二乔究竟有多美?《三国志》没有写,杜牧没有写,罗贯中也没有写,这种美实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来,这“模糊美”一直动人心魄。上海博物馆藏清代吴之fán竹雕《二乔并读图笔筒》、王世襄《竹刻鉴赏》一书有照片及拓本,说刻的是“两妇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几上书卷,似在对语。榻上陈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笼、箧、垆、砚、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笔筒背刻阳文七绝一首:“雀台赋好重江东,车载才人拜下风。更有金闺双俊眼,齐称子建是英雄。”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真相: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题为《赤壁》的一首诗。公元842年,即唐武宗会昌二年,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当时他游览黄州赤壁矶,在水边沙中发现了一段长形物件,拿起来磨去上面的斑斑锈迹,才知道这是一支折断的铁戟。既然在赤壁水边,无疑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残留遗存。于是杜牧挥笔濡墨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国的赤壁之战是一时震动天下、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大战,它改变了当时各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最后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而那场战役的胜负成败竟然决定于一场三天前就有预期的东风,于是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便有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一章中,就有诸葛亮在高九尺的七星坛上仗剑作法借东风的描写。诸葛亮借来东风,周瑜才能以火攻破曹,所以有“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之说。

  但据《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提出用火攻之计对付曹操大军的是周瑜的部将黄盖,黄盖向周瑜建议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而真正实施计划的也是黄盖。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游说孙权,使孙权同意与刘备联合对付曹操。孙刘联军的胜利全靠火攻,而火攻成功的关键确实在于东风。

  据有关史料记载,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冬天。这一年冬天天气反常,气温较高,常常刮东南风,可以说是天助孙、刘。但杜牧的诗中尤引后人注意的还是后两句,意思是假如这年冬天的天气不反常,如果没有东风,也就无法使用火攻,那么曹操必胜无疑,而一旦东吴失败,东吴的两个乔姓美女就会被曹操抢去,成为铜雀台中供曹操享用的尤物。因为据说曹操早就建好了金碧辉煌的铜雀台以准备“金屋藏娇”,而这次饮马长江,进军东吴,就是久慕“二乔”美名而来。

  究竟曹操的铜雀台是不是为“二乔”而大兴土木的?而“二乔”又究竟是谁的女儿?这些历史上的公案一直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而根据《江表传》记载:“策以言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那么,这个乔公是谁?有的人说是乔玄,汉代有个乔玄曾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为一代名臣,而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乔玄对年轻的曹操非常赏识,预言曹操将成大器,还要以妻子相托,曹操成就事业后,感乔玄知遇之恩,常常怀念乔玄。史书中未提及乔玄有两个美丽的女儿,而据年龄推算,即便是乔玄有女儿,其女儿当与孙策、周瑜年龄相差甚大,不可能嫁给孙策、周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二乔”之父乔公当另有其人。无论如何,江东“二乔”为当时名动天下的美女无可置疑,二乔嫁给孙策、周瑜也确有其事,曹操修建了铜雀台,而曹操的儿子曹植写了《铜雀台赋》,其中就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之句,于是才有“铜雀春深锁二乔”之说,才有了后来小说中的不寻常的演绎。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一章中,诸葛亮到江东游说联合抗曹时,见周瑜对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犹豫不决,诸葛亮就提出东吴有两个人可以退敌,周瑜赶紧问:“用何二人,可退操兵?”诸葛亮就说是江东乔国老的两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女儿,因为曹操建筑铜雀台后,曾发誓,一要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要得到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周瑜一听,气得七窍生烟,下定决心对抗曹操,于是才有赤壁之战,才有随后的三国鼎立。

  虽然曹操十分好色,喜欢美女也真有其事,但曹操进军江东绝对不会仅仅是为了抢夺两个美女。特别是在后来的正统史家看来,将一场如此轰轰烈烈的战役归因于抢夺两个美女,是非常不严肃和不明智的。宋代的文人许顗撰就在《彦周诗话》中批评杜牧《赤壁》诗不关心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清代的学者沈德潜也在《清诗别裁集》中说杜牧的《赤壁》“近轻薄少年语”。仔细品味杜牧的诗作,其中除了有对历史的万千感慨之外,还表达了对历史的一种另类的观点,那就是在世人看来是关系国运的历史大事,而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只是著名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

  铜雀台简介:

  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

  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铜雀台在哪里?在史书里,在汉赋、唐诗、宋词里,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都出现过。这就是今邯郸市辖的临漳县城西17公里的"古邺城遗址保护区"内的三台村西。

  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毁,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据文物保护部门介绍,到此访古的游客不断增多,临漳县准备以曹魏时期三台原貌为版本,动工重建铜雀台等邺城三台。一总投资7562万元的项目已经有关部门批准。按照规划,除了重建三台,还将建设三台文物展览馆、邺城模型和铜雀台文化公园。

  中国古代的台式建筑始于周,成长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日趋完美。曹操在邺城建三台、特别是铜雀台,是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杰作。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为金凤台、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历史上的铜雀台到底是什么模样?我想或许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摸样差不多。据史书载,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按汉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达63米。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2012年11月8日,河北临漳县邺城博物馆和铜雀三台遗址公园被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科普基地。这是邯郸惟一入选的县区,也是该县继邺城遗址产业园荣获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于2011年成功荣膺国家AAA级景区,是人们了解曹魏历史的代表性场所。公园内现有金凤台遗址、铜雀台遗址、文昌阁、碑廊和曹操转军洞、曹操塑像、文物陈列馆、建安七子馆、邺城及遗址现状展示馆等,生动直观的展示了邺城文化的魅力,游客能在游览中愉悦的接受科普旅游知识。

  铜雀台,达到了中华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铜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中记》记载。

  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整修后,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

  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如今的铜雀台,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凤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

1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