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罗贯中最恨的人物是谁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最痛恨的人物是谁?罗贯中最恨的人物是谁?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罗贯中最恨的人物是谁,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罗贯中最恨的人物是谁:

  诸葛亮祁山骂死王朗的故事,不少网友应该都听说过;而对这个故事的真假,相信也有不少网友也明白,那只是文学故事,并不是史实。但罗贯中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来是有依据——

  《三国演义》中展现诸葛亮口才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是“舌战群儒”,另外一个就要算“骂死王朗”。这一段文字写的很精彩,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次: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的这段话,针锋相对、言辞犀利,把王朗骂了个体无完肤,难怪“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换谁谁也受不了,也真够绝的。

  不过这些都是小说的情节,虽然也有不少没有读过《三国志》的网友,以为这是实有其事的,觉得孔明骂得真是痛快淋漓,使人击节称赏。但是如果网友们真的去查查《三国志》,可能会很失望,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王朗确是死在曹睿在位的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但他既没有随军出征,更没有临阵向诸葛亮说教,自然也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为什么罗老先生要凭空杜撰出这一回书来呢?毛宗岗在这回的评语中说:“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这自然也有些道理;不过,为什么作者不要别人,偏要拿王朗来当场骂杀呢?原来这背后还藏着一个秘密。

  王朗此人,初时追随陶谦,后为会稽太守。孙策在江东攻城略地,他举兵抵抗,失败被擒。后来又归顺了曹操,由谏议大夫升为御史大夫,颇为洋洋得意。但此人却不知自量,居然一再向蜀国大臣写信劝降,胡说魏主乃“天命所归”,西蜀小邦,只应投顺称臣云云。他写信给诸葛孔明,劝说孔明向魏国投降。孔明随即写了一篇文章,题曰《正议》,针对王朗的无耻劝降,严厉加以驳斥。其中有一段说(译成现代语):“从前那个项羽,他的兴起不是由于自己有道德,因此虽然占据华夏地区,装出帝王的架势,结果却是身首异处而死,永远成为后世的鉴戒。而曹操不肯接受这个教训,又跟着这条死路走了。他没有遭受杀身之刑,不过是一时幸运,灾祸一定要落在他子孙身上的。不料有那么两三个家伙,已是行将就木之年,却接受伪帝的旨意,向我写信陈述什么天命,这真像张竦、陈崇这些无耻之徒称颂王莽的功德那样。难道他们面临大祸,还企图幸免么!”下面,诸葛孔明又指出,曹操用他的诡诈之术,以数十万大军,救张郃于阳平,而结果大败,丧师失地,感毒而死。曹丕则淫逸不道,居然篡位。从前轩辕氏用几万兵卒,平定海内,何况我蜀汉以数十万之众,据正义而临有罪之国,你伪魏岂能抗拒么?孔明这篇义正辞严的《正议》,正是针对王朗、华歆、陈群等人劝降的严正答复,也等于是一篇讨魏的檄文了。这个为虎作伥的王朗,罗贯中是十分痛恨的。为了进一步暴露这个“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的丑恶面目,于是罗贯中就把他拉到祁山前线上来,让他在阵前发表一通谬论,然后由孔明当场痛加驳斥,让他气得“大叫一声,坠马而死。”

  虽说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是虚构的,却又是有来历的。这便是小说家的用意所在。

  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

  路上他遇到同乡贾仲明,得知母亲已经逝世,便与父亲一起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在河阳山(今日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罗贯中非常赞同他写书劝世的主张,于是拜施耐庵为师。此后,罗贯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边,帮助抄写书稿。随后自己也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并得到了施耐庵的许多指点。

  另说:罗贯中也在张士诚处任职,士诚败殁,奉朱元璋令,遂专心著作出三国演义,感化风俗人心。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年),罗贯中的老师赵宝丰去世。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三国演义》。

  当罗贯中打听到施耐庵下落,准备投奔时,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禁锢。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罗贯中雇船送他回兴化。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丧事,然后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阳无人敢承印《水浒传》。他没有办法,只好到杭州暂时住下。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也有人说《水浒传》后三十回就是这时完成的。同时他还改定了自己的《三国演义》,又写了《三遂平妖传》二十回,病逝在杭州。

1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