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明英宗南宫复辟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一场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明英宗的人生命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明英宗南宫复辟的趣闻,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明英宗南宫复辟的趣闻:

  物转星移,物是人非。兵败后,明英宗当了瓦剌人的俘虏,被当作人质扣押了一年;归国后,明英宗成了明代宗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关进南宫软禁了七年。这八年,明英宗的身份是太上皇帝,也是一个过了时的、背了运的落魄男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背着兵败被俘污点的男人,在远离政治舞台八年后,在无权无势的条件下,竟又奇迹般地坐在了至高无上的龙椅上,再次君临天下,御宇四海。那么,明英宗凭什么能够复辟成功呢?笔者认为,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通常所讲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又以人和为第一位。

  从天时方面看。自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明代宗便得了病,而且病得很重,丝毫没有好转的征兆,以至于连接下来一年一度的元旦朝贺也提前被迫取消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明代宗为了参加祭天祷告,带病搬进南郊(今北京天坛)斋宫,计划次日(十三日)咬牙参加仪式,然而终因“疾作不能行礼”,派武清侯石亨代为祭天,随后返宫。可以说,明代宗“病甚”,病得不能自理,更无暇顾及其他,这为明英宗复辟创造了绝佳时机。

  从地利方面看。明英宗归国后,入住南宫,也叫南内或南城。南宫是指紫禁城附属的位于大内东南的宫殿(今北京南池子),与奉天殿(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之所)相隔不远。当时,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明代宗,说明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宫外,远离宫城,以绝人望,但明代宗为了更好地监视明英宗,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正是因为住在大内,近水楼台,明英宗在“夺门之变”中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顺利赶到奉天殿,重新坐上龙椅,得以复辟。

  从人和方面看。明英宗之前在位十四年,可谓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他虽然没有多少建树,但也没有失德之处,人望颇高。至于“土木堡之变”,完全是因为明英宗建功心切、仓促亲征所致,多数人认为“太上出狩,非为游畋,为国家尔”,对他的不幸被俘给予了同情。归国后,明代宗对明英宗百般猜忌和刻薄,使明英宗重新沦为囚徒,遭受了难以言表的耻辱,更引发了国人的同情。“上皇居南内,于今八年,圣德无亏,天意有在”,国人一直没有忘记明英宗,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当年虽有些鲁莽但颇有些豪气的热血皇帝,故“天下人心向慕不衰”。

  除了同情和思念明英宗,国人对明代宗的所做所为也深感失望,甚至愤恨。明英宗归国后,明代宗不仅鸠占鹊巢,不肯让位,而且将明英宗软禁起来,处处提防,严密监视,甚至为了个人私欲,废掉了明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王皇后反对他这么做,他就无端废黜;大臣提出不同意见,他就棍棒相加。明代宗的所作所为,很不得人心,相反,明英宗“南宫虽锢,民无离心,奉以复辟,天人同符”。可以说,明英宗复辟,是民心所向。

  当然,明英宗复辟,还需要大量的人手。这方面,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大内太监曹吉祥、太常卿许彬等人主动趋附。这些人,如同赌徒,为了邀功,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齐心协力为明英宗卖命,甚至不惜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当然,明英宗内心也迫切希望重返政治舞台,二者一拍即合。趁明代宗病重之机,也趁明代宗失去人心之机,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一干人率领亲兵、家丁一千余人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上发动“夺门之变”,虽然期间遇到于谦亲信范广的抵抗,但有惊无险。十七日一大早,明英宗稳坐奉天殿,宣布复位。

  一年被俘经历,七年软禁生涯,让复辟成功的明英宗百感交集,压抑了多年的噩梦就此结束。喜悦之余,明英宗做了几个大手笔,一是逮捕于谦等人入狱,数日后杀害,以示复位有名;二是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以示朝政重新开张;三是对明代宗大加指斥,全盘否定。然而,明英宗却偏偏忘了一件大事,即在复位当天废掉明代宗,一时间大明帝国两个皇帝同时存在,闹出了一个不小的笑话。直到二月初一,明英宗才“废帝为郕王,迁西内”。二月十九日,明代宗暴死,相传“为宦者蒋安以帛勒死”,时年三十岁。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明英宗的简介: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14年(公元1449),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但他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他早期任用“三杨”国力达到鼎盛,后期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还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可谓褒贬兼有。

  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