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草船借箭”的真相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那么罗贯中为何要把“草船借箭”嫁接给诸葛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草船借箭”的真相,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草船借箭”的真相:

  《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因此,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成了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的濡须之战。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吴政权的开国皇帝,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推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权是个有作为的好青年,他好侠,义声远播,善养士,人才济济。孙权继承基业之后,把父亲、哥哥的旧部下及好朋友都团结在一起,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使江东名士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太史慈等对他“委心而服事焉”。因此,他很快就稳定了东吴的局势。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其实,这是作者为了拔高人物形象,为诸葛亮锦上添花而已,这也是文学创作中虚构的巧妙运用。

  历史上真正“借箭”的却是孙权。“借箭”的时间是赤壁之战四年之后,曹操为了报仇而率军南下,进攻濡须口。一天,孙权亲自乘坐战船,深入曹营,到前方视察。曹操下令弓箭手射箭,一时万箭齐发,矢下如雨。不一会儿,孙权的舰船上便射满了箭。因受箭的一面偏重,船体渐渐倾斜,眼看就要翻覆,孙权急忙下令把船调转身来,用另一面受箭,使“箭匀船平”。

  由此看来,孙权的“借箭”,完全是在紧急情况之下,采取的一种急中生智的应变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自保。但这种客观的“借箭”效果,正好反映了孙权卓越的军事才干和临危不惧的指挥能力。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松之记载: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件事情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借此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为诸葛亮跟随刘备轰轰烈烈创业,谱写出惊天动地的传奇作铺垫。同时,与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相呼应,衬托出诸葛亮的《隆中对》绝不是信口胡诌。从而说明刘备先生没有看错人,聘请诸葛亮是正确的。看来,罗贯中神话笔下人物诸葛亮颇费心思,为了塑造典型、突出人物形象而采用了虚构的艺术手法。

  219年,孙权夺取了荆州,袭杀了蜀国大将关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29年,孙权见缝插针,趁外交关系不错的时候称帝,改元黄龙。三国时期,实力派首脑曹操也曾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相关资料介绍: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是孙权所为,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第五年的濡须之战。

  史书原文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2]

  还原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却有其实,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1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