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西周 >

西周东方部族小国奄国概述

时间: 克浩2 西周

  奄国,是商末周初山东曲阜之东的一个小国,其国都为山东曲阜。后为周成王所灭,据传其残部逃到江南,重新筑城,仍然称"奄"。应为子姓之国,为商之分支,故商王南庚、阳甲两代都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西周东方部族小国奄国概述,希望对你有用!

  西周东方部族小国奄国概述

  奄国,是商末周初山东曲阜之东的一个小国,其国都为山东曲阜。后为周成王所灭,据传其残部逃到江南,重新筑城,仍然称“奄”。应为子姓之国,为商之分支,故商王南庚、阳甲两代都奄。

  周成王时,周公旦、姜太公平定了郯、奄十七国的叛乱,奄人被迫四散,有迁至山西太谷县的奄谷。有一支经奄中南逃至江苏常州奄城,后被吴国所并。另一支北绕渤海湾迁至辽宁盖州、盖平,而入盖马大山,到达朝鲜半岛,有的渡海而迁日本。奄国遗族主要是逃往南方

  商朝属国

  奄是东方大国,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商王献庚、阳甲都曾建都于奄,然后盘庚才迁到今河南安阳的殷。奄之所以称为“商奄”,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据《左传》:周初封鲁,“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杜预注:“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传统上认为奄国即在今山东曲阜。不过奄的国境范围肯定要大得多,有学者主张奄相当周朝的鲁国,同奄一起反周的蒲姑相当周朝的齐国,可能是差不多的。

  为周所灭

  公元前1066年周公在平定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便挥师东进,继续攻打东方叛乱各国。他采纳了辛公甲“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韩非子·说林上》)的建议,先攻淮、泗间九夷诸小国。周军克服地势低洼、河湖众多,兵马水土不服,行动不便的困难,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九夷熊盈族17国。接着,周军北上攻打奄国(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周军占领奄国西、南两边邻国。奄国势孤,国君被迫投降。以后丰(今山东青州市西北)、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等国也相继投降。周公东征胜利结束。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殷民六族。

  相传复国

  相传奄国被周成王所灭后,君王带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今淹城,在这里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仍称奄。因为古代三点水的“淹”字与没有三点水的“奄”字通用,遂有淹城之名。

  奄人南迁

  奄人的四散迁徙,乃因奄、徐十七国与武庚联合反周,而招致周公旦、伯禽父子和姜太公东征后而被灭亡。《诗·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传:“四国:管、蔡、商、奄也。”把奄列为十七国的领袖地位,可见其国势之强大。《逸周书·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毕。”是四国不专指管、蔡、商、奄之明证。

  陈鱼《诗毛氏传疏》云“:案当时叛者不止四国。《书序》‘成王伐淮夷,遂践奄。’《地理志》‘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吕览·察微篇》‘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八国不听之谋。’王引之《尚书述闻》大传释:东征亦以管、蔡、商、奄言之。与《毛传》正合也。”是四国和八夷、十七国中,奄国是其发动叛乱中的主要发起者之一。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以《史记·周本纪》“周公东伐淮夷,践奄。”则所谓八国,见于载籍者,有蒲姑、商、奄、盖、九、夷、淮夷六国。但也应有徐夷、郯、京、索等国在内。《孟子·滕文公下》:“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尚书大传》:“禄父及三监叛也。周公……杀禄父,遂践奄。践之云者,谓杀其身,执其家,诸其宫”。还阉其强壮的男子。

  鲁公伯禽灭奄后,即由河南鲁山的封邑东移于奄,以便与姜太公镇守蒲姑成犄角之势,紧紧控制住十七国中最大的奄、蒲姑两国。奄人便一部分向东迁徙,弇中,在今益都县市南。而将一部分奄赐给姜太公,带到蒲姑旧城去建城,这便是《书序》所云“将迁其君于蒲姑”。一部分北迁至萃县弇山,《山东通志》便以弇山为奄所迁。而李白凤则谓“奄在益都、莱芜”之间。从曲阜的鲁都城内商奄遗民所建的毫社来看,奄实为子姓,并非嬴姓。

  奄国遗族主要是逃往南方,在江苏常州市东南三十里有淹城。《越绝市·吴地传》云:“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张宗祥校:“‘淹’,当作‘奄’。‘奄’,古东诸侯。”顾颉刚指出:“按看上节鲁地有淹中,知道‘淹’和‘奄’可通,不需改字。我们对这节文字应说明的倒是‘吴所葬’一语。这文既经指出了这城是淹君的,这冢是淹君子女的,那么这里的遗迹当然都是南迁的奄人所留,和吴根本不发生关系。所以说为‘吴所葬’,即缘作者对于历史事实的模糊,他不知道奄和吴族类有别,时代也不同,以致错误地认为淹君是吴人。然而就在这段文字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知道江南有奄。”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常州府:淹城在府东南三十里,其城二重,濠堑深阔,周广十五里。”陈志良《奄城访古记》云:“今常州城南二十里许有奄城遗址,亦作‘淹城’。……遗址外观,高出地面丈许。城有三道:外块(原注:俗称外罗城)、内城(原注:俗称里罗城)、子城(原注:俗称紫禁城)。城用黄土筑成,未见版筑之迹。外城,内城各有河绕之,不相通流,深丈许,宽十一、二丈。三城出入口祗一道:外城在正西,内城在西南,了城在正南。全成直径一里半;外城周六里,内城周三里,子城周里许。外城高于城外之农田;内城高于外城;子城更高于内城。子城、内城间有土冈一道,由东向西,名跑马冈,传为淹君驰马处。外城西南部有土墩三,黄土筑成,高四丈余,在南者名头墩,在西高者名肚脐墩,在西者名脚墩,即《越绝书》所称之‘淹君子女冢’也。……遗址内最多者为有几何形花纹之片,……发现地点多在河滩。……淹城当为古代奄城南迁后的居留地。……汉代又在淹城故址扩而充之,设立毗陵县。”

  按周公伐奄,直把奄人从今山东曲阜县赶到了江苏常州市,可以想见当时全力穷追的情状。这个奄城遗址,规模如此阔大,又可以想见奄国人数的众多,力量的雄厚,虽武力已失败而仍有建设国家的能力。他们原居于殷的旧都,文化颇高,其向南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为后起的吴国文化打下了基础。《吕氏春秋·古乐》:“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王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按这段记载中的“商人”和“东夷”即指奄、徐、淮夷诸国。他们在这次反抗斗争中曾经使用象阵作战,吕氏说他们“为虐”,表现出战事的剧烈情况。周人为了斩草除根计,把他们赶到长江以南才罢休。

  奄人自曲阜节节退避到常州,是与徐夷、淮夷、群舒、桐一同先迁到淮水北部,后又移入南部,再过江迁到常州,时间当在周昭王、穆王之时,因这二王连续征伐淮夷、徐夷,才迫使奄过江避难的。而吴泰伯、仲雍初立国在陕西陇县之吴岳,周武王时,又东迁于湖北荆蛮之地,到仲雍曾孙周章才迁至无锡市梅里。周章十四代孙寿梦时,才灭奄称吴王。

  在常州东面东海的东边有琉球群岛中,有一大岛叫奄美人岛,恐也与吴灭南奄后,南奄人东渡海逃迁于此而得名。奄人有一部分绕道黄河北岸西迁的,可能由萃县西入山西太谷县奄谷。《清一统志》卷九十六太原府:奄谷,在太谷县东南十五里,长四十里。东崖石壁有佛像,俗名千佛崖。”《淮南子·坠形训):“正西弇州曰并土。”并土即指并州的土地,并州乃至今之山西。并州又叫弇州,正因奄人有迁于此者,即太谷县之奄谷。

  《姓氏录源》运氏:《姓苑》云:运,人姓。《路史》云:鲁后有运氏。澍按:京相璠云:今东郡廪丘东故城即郓城也,是运与郓同以邑为氏。

  按:运名义,乃用有幕盖的车运输货物者。周公旦、姜太公灭商、奄,以商人、奄人作搬运货物这奴隶,奄人赶着货车,于是叫运人,故奄之族既为子姓,而其分支运人亦为子姓,不是嬴姓。其地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十六里,隋置郓州。运地春秋时入于鲁,成为鲁米邑。而运人有一支西迁山西运城市。今山西芮城县有27人,襄汾县有14人,怀仁,垣曲、浦县各一人。

2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