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五代十国 >

五代十国后汉历史简介

时间: 翠梅2 五代十国

  后汉也称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代十国后汉历史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五代十国后汉历史基本概述

  东汉王朝始建立于公元25年(建武元年),在名义上存在到公元220年(献帝元康元年)。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

  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五代十国后汉历史恢复集权

  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

  在王莽统治末年,西汉宗室后裔刘縯、刘秀兄弟参加了绿林起义。刘縯被刘玄杀死后,刘秀极力克制自己,避免了和刘玄的正面冲突。公元23年十月,刘玄派刘秀到黄河以北招集农民军。刘秀到河北后,在地方官僚、豪强的支持下,消灭了当地的各支起义军。同时收编了部分农民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队伍达几十万人。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后,一面派邓禹率军西向关中,伺机向起义军进攻;一面派冯异等监视更始政权的关东重镇洛阳。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河北柏乡县)称帝,不久移都洛阳。

  刘秀称帝后,继续对农民起义军进行镇压。他派遣邓禹、冯异率大军入关,向赤眉军进攻。又在豫西设置重兵防线,利用赤眉军东归的时机,把赤眉军镇压下去。在河南、荆州地区,刘秀分派遣岑彭等人,围剿了这一带的起义军及更始政权余部。刘秀还派吴汉等率军镇压了河北的檀乡、五校、青犊等农民军。随后,刘秀派兵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割据者,到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才最终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中央集权

  防范功臣

  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刘秀在位时,大多数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功臣能够参议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而已。这几个人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以避猜忌。 刘秀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刘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帝的专制权力。

  刘秀对宗室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严。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汉明帝即位后,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

  稳定社会

  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刘秀通过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来削弱三公的权威。尚书台原系掌管皇帝秘书事务,负责发放公文的机构,官职资浅任轻,尚书令、尚书仅为千石、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吏,尚书郎则多由令史久任者补之,为士大夫所轻视。尚书一职官卑品低,易于驱使,西汉后期已被重用。刘秀为进一步控制大权,又扩大了尚书台的组织,加强其职权。

  于是,尚书台置尚书令、尚书仆射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管六曹事务。其中三公曹主管考课诸州郡事务;吏曹主管选举、祭祀;民曹主管修缮功作、盐池园苑事务;二千石曹主管诉讼;客曹主管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中都官曹主管治安。此后一切政务不再经三公管理,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后汉书·仲长统传》)从此,尚书台成了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政权机构与军事

  秦汉以来,地方政权机构为郡县二级制。刘秀把西汉时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刺史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在军事制度上,刘秀也作了重大改革。东汉建立不久,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以后又罢轻车、骑士、材官及楼船士等,实际上取消了地方军队。在和平时期,少量维持地方治安的郡县兵,由太守令长兼管,在某些沿边地区则复设都尉或属国都尉别领。总的来说,东汉时期地方军队的力量比较弱小。

  刘秀还逐步扩大中央军队,来加强中央的力量。东汉军制继承西汉,中央军以南北军为核心。南军由卫尉统率,掌宫城警卫,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掌京师卫戍。如有重大军事行动,南北军也可出征。另外,在重要的沿边地区,设置边防军,也属于中央军队的一部分,主要由乌桓校尉、度辽、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等统率。这样,不仅使中央集中掌握了镇压人民的武装力量,而且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东汉中央有效地集中了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在名义上,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因之,为了争取被察举和征辟,当时的士大夫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有的人更是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以便博取高官厚禄。在察举和征辟时,贿赂请托,特权横行,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选举乖实”的状况,甚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汉明帝刚即位就说:“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后汉书·明帝纪》)就是在这种腐朽的选举制度下,豪强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儒学世家”开始形成。如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这些世家大族,以后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看了五代十国后汉历史简介

1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