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介绍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介绍

  多少年来,每当晴朗之日的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或弯月悬挂在空中,它是那样宁静,那样神秘。月亮是从哪里来的?月亮上有什么?人们总想揭开这个谜。在没发明望远镜之前,人类只能用肉眼观看月球,产生了很多幻想。古中国人编出了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而古希腊人则认为月球里有一位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古往今来,人类为了探索月亮的秘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最早用望远镜观察月球,他发现月球上有群山,有密如麻点般的坑洞--环形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对月球有了更多的了解。(左图为伽里略自制的折射望远鏡)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个卫星,距地球约38.44万公里,半径约1740公里,是地球半径的1/4左右,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表面积约为地球的1/14。同一个物体在月球所受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6。月球表面的温度最高约127摄氏度,最低约-183摄氏度。

  月球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并伴随地球绕太阳公转。

  它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转动一周的时间都是27天7小时43分,月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的一个月,月球总以它的同一半球面对着地球。

  由于月球的引力小,大气密度约为地球海平面的1万亿之一,空气极为稀薄。正因为没有大气层的阻力,空中飞来的大小陨石毫无阻拦地与月球相撞,使月球伤痕累累,布满了环形山(右图)。没有空气传送声波,月球上万籁俱寂。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没有空气的散射,太阳光比在地球上看到的要明亮一百倍,但天空却永远一片漆黑。正因为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蓝天白云,没有晴阴天之分。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

  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月球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有3万3千多个,占月面表面积的7-10%,最大的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公里。月球上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名称,其实月球表面并没有水。月球上有22个月海,其实是广阔的平原。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

  美国1958年8月18日发射的月球探测器由于第一级火箭升空时爆炸,半途夭折了。随后又相继发射的先锋号(Pioneer)探测器,均未成功。1959年3月3日,先锋4号探测器(外形为高51公分,底部直径为23公分的圆锥形)(右图)成功地从距月面59000公里处飞掠进入绕日轨道,成为美国第一个脱离地球重力的探测器,但未击中月球。

  月球空间探测的第一次高潮

  1959年~1976年是月球空间探测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期间,发展了月球硬着陆、软着陆和绕月飞行技术,并于1969年最终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夙愿。六次Apollo载人登月飞船和三次Luna无人登月探测器采集了大量月球岩石、

  土壤样品,通过对这些月球样品的分析与系统研究,大大丰富与加深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重361.3公斤的月球1号探测器(Luna)(左图),首次成功脱离地球引力。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探测设备的月球1号1月4日从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过,但未能命中月球。

  月球2号探测器(右图)于1959年9月12日发射升空,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但它科学仪器舱内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在撞击月球后停止了工作。

  月球3号探测器于1959年10月4日飞往月球,3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1966年1月31日发射的月球9号成为世界上率先在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它飞行79小时之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着陆,用摄像机拍摄了月面照片。探测器重1583公斤,在距月面75公里时,重100公斤的着陆舱与探测器本体分离着陆成功。

  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9月20日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品带回地球。

  1970年11月10日发射的月球17号载着世界上第一辆自动月球车上天。月球车1号(lunokhod 1)(左图)重756公斤,长2.2米,

  宽1.6米,装有电视摄像机和核能源装置。在月面雨海着陆后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它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摄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万多张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尽才停止工作。

  1973年1月8日发射的月球21号,把月球车2号(lunokhod 2)送上月面,取得了更多成果。

  从1958年-1976年,苏联共发射了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有18个完成了探测月球的任务。最后一个—月球24号探测器于1976年8月9日发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软着陆,钻采并带回170克月岩样品。至此,前苏联对月球的无人探测宣告完成。

  介绍中国探索月球的历史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指2003年3月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起动的月球探测计划。该计划的第一期工程命名为"嫦娥一号"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工程有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早在2004年1月,我国政府已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并将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一号"工程。"嫦娥工程"令世人瞩目,与此项工程相联系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首颗绕月探测的卫星叫"嫦娥一号",根据设计要求,"嫦娥一号"的重量为2350公斤,有效载荷总重量130公斤,在轨运行寿命为一年,

  "嫦娥"登月计划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第一阶段的规划,包括"绕"、"落"、"回"三步,都是无人探测。其中"绕"月探测,计划在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执行。"落"的部分,也就是发射探测器登月,放一辆月球车进行探测,目前尚未立项,但已申报规划,预计2010年前后实施。"回"的部分是发射带有返回器的着陆器到月球,并且把从月球上取得的样品放进返回器送回地球,预估2017年左右进行。后两步应该是"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任务。在完成这三个计划后,中国可能就会研究和实施载人登月的战略。

  

看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介绍

1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