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崧泽遗址博物馆简介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崧泽遗址博物馆,希望能帮到你。

  崧泽遗址博物馆简介

  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是上海市"十二五"重点文化项目之一。崧泽遗址地处现在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通过墓葬考古发现,这里是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园。2014年5月18日,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上海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1961年崧泽遗址的考古发掘改写了上海历史,大量珍稀文物将上海古代史前推至6000年前,再现了上海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悠久的文脉与传承,表明了6000年前的上海与当下现代大都市的上海同样辉煌。上海崧泽遗址既埋藏着6000年前最早的上海,又堆积有5000年前中国文明起源的证据,被评为"20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崧泽文化也成为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崧泽遗址博物馆展馆内容

  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上海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1961年崧泽遗址的考古发掘改写了上海历史,大量珍稀文物将上海古代史前推至6000年前,再现了上海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悠久的文脉与传承,表明了6000年前的上海与当下现代大都市的上海同样辉煌。上海崧泽遗址既埋藏着6000年前最早的上海,又堆积有5000年前中国文明起源的证据,被评为“20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崧泽文化也成为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揭秘“上海第一人”:脸宽、鼻矮、俯身葬

  伴随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开馆,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成果首次公布,其中包括“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和“上海第一人”。

  最受关注的是首次被复原的“上海第一人”。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在对崧泽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7座墓葬,其中一座俯身墓葬中的头骨保存较为完好,尽管他的躯体已经腐烂。

  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上海第一人”的相貌被复原。这是一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面部略显低矮,鼻根低平,跟东亚蒙古人相似。至于他为何俯身而葬?考古学家尚未找到合理解释。

  此外,2004年发现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筑,平面圆形,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墙体以竹、木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如斗笠状向周围披下。

  上海的先民们吃什么呢?1961年,崧泽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遗存,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穿越”到六千年前 看上海先民衣食住行

  参与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设计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说,这座遗址博物馆采用的一些展示方式、技术和理念,在国际上也比较新鲜,高科技手段的嵌入力图使观众身临其境,甚至有穿越到五六千年前的感觉。

  走进展厅,人们在两面墙壁上可直接看到崧泽遗址的考古土层:散落的陶片、贝壳镶嵌其中,神奇浪漫,瞬间让人感受到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

  巨大的屏幕实景模拟出“古今崧泽”,声光电的变幻模拟出一天从早到晚的情景。一边是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做饭喂猪;另一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发掘文物的真实场景,立体感极强,仿若一段3D电影。

  高蒙河教授介绍说,这是中国博物馆很少使用的“幻影成像技术”,长达5分钟,可以让观众直击考古现场,消除对这门学科的神秘感、距离感。博物馆并非单纯陈列文物的地方,而要调动各种手段方法,让公众亲近斑斓多彩的历史文化,这正吻合国际流行的“公共考古”的理念。

  

看了崧泽遗址博物馆

1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