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明透析 >

常德历史文化介绍

时间: 耀聪2 文明透析

  常德,别称柳城,古称武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的东北端。下辖两区、六县和一县级市。是一座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常德历史文化。

  常德历史介绍

  30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设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历史。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溆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

  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

  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

  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常德之名始于北宋;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

  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现临澧县)、永定五县。

  常德历史文化:信仰宗教

  常德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____五个宗教。

  常德历史文化:曲艺文化

  武陵戏原名常德汉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以常德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远及黔东。武陵戏起源于明代,20世纪初,武陵戏兴盛,各地戏班林立,名艺人辈出。现存传统剧目约500个,其中高腔剧目30个,弹腔剧目占90%以上。武陵戏起源于明代,演唱弋阳腔和昆腔。弋阳腔曾受青阳腔影响,并长期和本地傩愿腔、民歌号子相结合,演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调,即后来的高腔。

  常德历史文化:常德习俗

  常德城乡概以大米饭为主食,无论老少,有嗜辣习惯,爱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酱、白辣椒。有腌制坛子菜、腌腊鱼腊肉的习惯。常德盛产稻米,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大众化小吃食品。在80年代后,米粉逐渐成为常德城镇居民早餐的主食。发糕,油粑粑,煎米茶,作为早餐,一般是边吃油粑粑,边喝煎米茶。

  常德人喝茶很讲究,除一般泡茶外,还盛行擂茶待客。相传喝擂茶起源于东汉初年。当时马援征“五溪蛮”,兵困壶头山,瘟疫流行。土人教以用生姜、盐、茶叶、煎米制作此茶,饮后瘟疫即除,遂沿袭至今。

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