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明透析 >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时间: 耀聪2 文明透析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

  第一个原因:曹操是实际的人

  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第二个原因:时机还不成熟

  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个原因:碍于面子

  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从曹操生前的实力来看,他要称帝谁也挡不住,而且还会得到一大群跟随他南征北战的人的拥护。但曹操始终没有这样做。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倒是刘备、孙权都在各自的地盘上称了帝,真正成了天下三分。曹操不称帝,根本是他当时还不能逾越和不愿逾越礼制这条线。他守住这条红线,就在政治上得了分,就掌握了主动权。曹操的起兵,以后的兴起,靠的都是这张牌。没有了这张牌,曹操就会失去民心,就不会有以后的宏伟事业。

  曹操的儿子为什么敢称帝

  曹丕继承曹操的家业,两人明显想的不一样。 曹操的顾忌太多,而到曹丕那一代的时候,首先,曹氏族人已经掌握了实权,不怕反扑。而是,曹操的基础已经打下(朝臣,武将差不多都是曹氏一族的家臣或者向曹氏一族臣服)。曹丕明显没有那么多顾忌,而且,依我看,他称帝实在是太快了--他太急于当皇帝了,没有曹操那样的老谋深算与城府,我认为这也是为是么司马氏这么容易篡权的原因所在。

  人物评价:

  韩嵩:“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不能御也。故为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诸葛亮:“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张松:“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目示)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人之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陆机:“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辨亡论》)

  张悌:“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