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明透析 >

历史上因荔枝引发的争议

时间: 鸿宇2 文明透析

  历史上因荔枝引发的争议,只因李隆基爱杨贵妃?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上因荔枝引发的争议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历史上因荔枝引发的争议:

  每到吃荔枝的时节,就会想起两个人,一个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另一个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东坡了。在很早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就因为这两个人,在没有吃到荔枝以前,就对荔枝产生了种种美好想象。不过苏东坡无非是荔枝的正面宣传,而杨贵妃则是反面宣传多一些。

  有一首批判杨贵妃与荔枝的诗,恰恰也是苏东坡写的,叫做《荔枝叹》,描述的就是当时杨贵妃吃荔枝的情景,诗道:“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关于这个“惊尘溅血”,苏东坡是宋朝人,自然也是没有亲眼见过,这些应该也是到岭南之后听闻的传说,既然是传说,那么必定会有感情色彩在里面。到底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恐怕也无从考证了。

  在古代不知道荔枝是如何保鲜的,不过估计应该是有一定保鲜方法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写: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有保鲜方法的情况下,应该是二日没有问题。最后经过大家指正,杨贵妃吃的荔枝应该是产自蜀地,也就是一千公里左右,三日左右可到。不过也还有坚持是产自岭南,不管产自那里吧,运荔枝这种事情,虽然苏民伤财,可皇帝家干的那件事情不是劳民伤财?

  现在就讨论一个惊尘溅血的问题,骑马必定要走驿道,驿道为什么要有老百姓等着在那儿惊尘溅血呢?离远点不好么?而且有过第一次,必定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是要运荔枝的,应该没那么不长心眼,不躲着吧,驿道上反正穷苦老百姓应该也不是太多吧,是不是商人多一些?

  所以,我觉得就有问题了,既然运荔枝也不是多么不艰难的事情,而且“惊尘溅血”又明显是臆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杨贵妃因为吃个荔枝落下了千古骂名呢?肯定有人会说那个时代民不聊生之类,但是再穷也不会穷皇家,我估计杨贵妃随便个什么花费,也不会比荔枝的差到那儿去,其他任何朝代的也是。

  只是因为这个事情太风雅了?但是想吃个荔枝,也不错到那里去吧?还好她只是让人运过来,如果鼓动唐明皇和她一块下岭南呢?不是有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理由吗?还有隋炀帝……

  唐朝是怎么运荔枝到长安的: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留下的名句将荔枝美名传遍古今。但很少有人知道极易变质的荔枝是如何从南国运到长安的。荔枝鲜果极易变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讲“若离本枝,—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古代北方达官贵人吃到的都是鲜果。杜牧在其《新唐书·杨贵妃传》中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不变,已至京师”。其实,不仅杨贵妃爱吃荔枝,唐朝许多皇帝都喜食。据说,当年政府开辟了从南到北专运荔枝的“荔枝道”。

  世人传统对“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解释是,当年没有飞机空运,为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得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因此,杨贵妃看到快马荡起的尘埃,知道是有人送她爱吃的荔枝来了,故喜形于色。

  但从常理看,岭南距长安千里之遥,再快的马也不可能一日抵达。后人考证认为,杨贵妃所食的鲜荔是采取将带果大树移植的办法送到长安的。史载:“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揖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官,则一日可达也”。此外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荔枝是我国最早采用低温和气调贮藏的果品。《广东新语》记载了一种办法:“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

  徐勃在其《荔枝谱》介绍了另一种办法:“乡人常选鲜红者,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

  另外,最近的考古认为,杨贵妃喜食荔枝缘起高力士。唐代大宦官高力士是今广东茂名(我国当前最大的荔枝产地)一带人。考古学家研究其墓志铭时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家乡、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高力士的推荐,久居北方深宫的杨贵妃也许不知南方竟有如此美味的佳果。

1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