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唐朝 >

为什么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时间: 耀聪2 唐朝

  编者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中国人耳熟能详。如果不是这两句俗语,估计提起程知节,除研究历史的学者以外,肯定会面对茫茫然的脸,几乎没有人知道是谁。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意思:这是一句俗语,指的是发生了原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同措手不及,突如其来等成语词义相近。

  这歌俗语里面所说的程咬金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投瓦岗寨还当过几天皇帝。失败后归顺唐朝,西平突厥,功劳赫赫。中国济州东阿斑鸠店人(现山东省东平县斑鸠店),唐朝开国名将,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唐朝大将,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此人憨厚耿直,手执板斧,常伏于半路杀出,故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之说。程咬金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说《隋唐演义》中他是一个带兵官,在隋末曾跟从李密、王世充等,后来跟随李世民,讨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时,官至大,其长子袭卢国公爵。

  陈咬金还是一员福将,用一对板斧为武器,武艺不太好,但运气却好。打仗时,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已经奏功,遇到强的对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无法取胜,便拍马逃去。现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谚语,便出自这历史小说人物。

  这个俗语比喻在事情进行过程中出现了没预料的情况而导致功败垂成,所以我们在谋划或准备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被忽略的因素,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情况。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中国人耳熟能详。如果不是这两句俗语,估计提起程知节,除研究历史的学者以外,肯定会面对茫茫然的脸,几乎没有人知道是谁。所以,通俗演义小说的民间力量,可以把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涂改(或美化或丑化)得与本来全非。

  据史书记载,程咬金“少骁勇,善用马槊。”(《旧唐书·程知节列传》)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后,义军相继发展到百余支之多,每支义军少则数百人多至10余万,但规模都不是很大,同时也没有政治目标,基本上是流动作战,四处抢掠。程咬金为此聚集乡里豪杰共保乡里,以备义军。由此可见他的出身应是地主阶级。

  经过七个年头战争磨练,农民起义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克服地域观念,散而复聚,走向联合。至大业十三年左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支强有力的起义军,即: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和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义军。到了此时,程咬金这种地方的自保势力已经无法维持下去,最后投奔了瓦岗军李密部。

  瓦岗军原为东郡韦城(今河南浚县东南)人翟让所创,曾多次粉碎隋王朝的进剿。大业十二年(616年),曾参加杨玄感起兵的隋贵族后裔李密来到瓦岗寨,李密长于谋略,使瓦岗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翟让遂主动推李密为主,上其号魏公。李密掌握大权之后,政治野心逐日暴露。为保住个人独揽大权,他拉拢程咬金、秦叔宝等新归附的人,以二人为“内军”骠骑。“内军”是李密从军中挑选的8000个“勇士尤异者”,隶属四位骠骑将,又分为左右两队,主要任务是保护李密。李密对内军十分满意,常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旧唐书·程知节列传》)此后程咬金改名为程知节,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正在瓦岗军新老势力矛盾逐渐尖锐化之际,李密抢先下毒手,设计斩杀了翟让,独掌大权。

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