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宋朝 >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时间: 志艺2 宋朝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所著作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被人广而认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欢迎大家阅读。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吴越的一户官宦之家。当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范仲淹的母亲无奈之下只好改嫁,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公元1011年,知道自己身世的范仲淹,离开母亲,一人独自去应天府求学。

  公元1015年,学有所成的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担任了广德军司里参军。有了功名且有官职在身,范仲淹就把母亲接来自己奉养,并将名字改回自己的原姓原名。1021年,范仲淹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担任期间,修建了一条海堤,用来防范海潮倒灌。

  1027年,范仲淹的母亲逝世,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为其母亲守丧。因范仲淹才学之名十分出名,于是被邀请参加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到院后,使书院的学风一扫原先的旧风气,使得文人学士个个严以律己、品德高尚。当范仲淹守丧期满,出任了陈州通判,虽然远在地方,但对朝堂之事十分牵挂。

  公元1030年,范仲淹曾多次上书宋仁宗,表明了自己一心为国的思想,提出许多政策主张。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宋仁宗也从中知道了范仲淹一片忠心之举。太后去逝后,宋仁宗想要另立太后被范仲淹阻止。1033年,江南出现蝗灾,范仲淹向皇帝上书,请求派人来当地视察,被无视。后当面质问,向宋仁宗陈述厉害,犹如醍醐灌顶,命范仲淹前去救灾,更将灾民食用的野草带回朝堂,警示皇宫贵族的娇逸奢侈的生活。

  后来因为朝廷党政之故,范仲淹多次被调往外地为官。范仲淹在地方任政时,颇有功树,也多次回朝堂任职。1045年,范仲淹再次因党争之事,离开了汴京,来到了邓州,担任邓州知州。在邓州,范仲淹生活了三年,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文学著作。当时,范仲淹已经患病多年,身体早已大不如前。1052年,范仲淹被调任颍州,在途中恶疾爆发,于徐州病逝,享年64岁。同年,宋仁宗追赠其为兵部尚书,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正。

  范仲淹故事集合

  断齑画粥:范仲淹幼年丧父,跟随改嫁的母亲与继父一同生活。因家境贫寒,他就将在夜晚小米煮粥,第二天把冷掉的粥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成年后,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学习的时候,也是靠这样的食用之法,得以用功读书。范仲淹忍常人之不能忍,经过多年苦读,终于在1015年,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龙图老子: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去西线边防视察,提出了新的军事制度,调整军队战略,构建了以大顺城为中心,其余岗哨边防相呼应的防御体系。使得西夏金兵不敢造次。在夏人口中流传着“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的言论,而宋朝一般都习惯用官职来称呼,所以羌人称之为“龙图老子”,足见范仲淹对西北防线作出的贡献有多大。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少时家贫但非常好学,对天下有自己的抱负追求,常常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在乐。”。

  范仲淹在二十多岁离开家,来到应天府书院苦读学习。五年之后考取了进士。做官之后,范仲淹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权力参与国家大事,自己的才华始终无法得到展示。在三十四岁时,他向上级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盐水治水的成功证明了范仲淹的才华,这一举动深得百姓的好评。

  在位期间,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到了贬职。出任秘阁校理,几次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的弊端,因此被贬为通判。等章太后去世后,范仲淹任左司谏,因批评仁宗荒地废除皇后被贬到睦州。在任国子监时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

  任职期间范仲淹还通过自己的才干修复了同西夏的关系,使得边关外无一失。由于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的汗马功劳,范仲淹被提升为参知政事,这个升迁为他实现自己的改革理想创造了条件。

  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但没到一年,就惨遭夭折。原因是改革出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在奸臣和宦官勾结下,改革以失败而告知。范仲淹也因此被罢免参加政事。

  范仲淹六十三岁,疾病缠身,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可是在徐州中途,因病加重,与世长辞。

  范仲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章,最著名的就是名篇《岳阳楼记》。


  看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还想看:

1.范仲淹个人事迹简介

2.范仲淹生平简介

3.范仲淹的人物评价

4.范晔的生平事迹材料

2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