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三国 >

三国陶瓷是怎样的

时间: 耀聪2 三国

  公元220年——589年的三百六十余年,是三国东西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的北方和南方长期处于分裂和敌对局面,北方战争频繁,社会帙序和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那么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三国陶瓷是怎样的?

  三国陶瓷艺术风格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东汉晚期已成功的烧制出青瓷和黑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业迅速发展,分布于浙江全省的窑场分别属于越窑体系,瓯窑体系,婺州窑体系和德清窑体系。其中以越窑体系的窑场分布最广,发展最快,质量最好,产品风格一致。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发展,是当时中国瓷器生产的主要窑场,制瓷工艺比东汉晚期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工艺上,除圆器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以外,还采用了印,镂,雕,拍,堆和模制等技术。因而能制成品种繁多,样式新颖的谷仓,扁壶,方壶,餐具,茶具,酒具,灯具,文具等。瓷器制品逐渐取代了竹,木,漆,金属制品。

  三国西晋时,除了日常用品以外,还生产了大量适应丧葬习俗需要的冥器。如:猪圈,羊圈,鸡笼,谷仓,砻,磨,米筛等。三国时期越窑瓷器由于胎土粉碎工具的改革进步,胎质坚硬而细腻呈浅灰色。少量窑尾位置烧成温度不足的,胎质较松,呈淡黄色。三国时期越窑瓷器釉色以淡青色为主,胎釉结合牢固。纹饰仍然保留东汉晚期的许多特点,简练古朴。常见的依然是水波纹,叶脉纹,弦纹和铺首,三国晚期装饰逐渐趋向繁复。例如在谷仓上堆塑人物,走兽,飞鸟,佛像等。

  与东汉晚期相比,三国越窑瓷器的花色品种大为增多。越窑瓷器发展到西晋,与三国相比有了明显的区别。胎骨比前代厚,胎色较深,呈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等都有生产。殉葬的冥器品种也有增加。纹饰更加繁复,出现了联珠纹,忍冬纹,飞禽走兽组成的纹饰。以及用龙虎等动物的头部装饰三足器,四足器的器足。胎质细密坚固,釉层光滑发亮具有便于洗涤,美观实用的特点,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只能满足贵族士大夫的需要,尚不能成为一般平民的日常用品。一直到了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造型趋向简朴,纹饰减少。日用青瓷出现了大众化和普及的趋势。

  南方的青瓷正在迅速普遍地发展,并在日常生活用品中普及。北方一带却兵连祸结,昔日繁荣的经济却遭到严重的破坏,陶瓷业极端衰落。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公元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治的局面。由于暂时的穏定,南北方在人员,文化,艺术,工艺的交流成了可能。加上魏孝文帝实行汉化的政策。青瓷的制作工艺传入北方是很自然的事情。北方的青瓷器有其青瓷的时代特点,也有北方的地方风格,一般都是胎土厚重,胎土较粗,挂釉多不到底,釉色青灰,制作粗糙。与同时期南方越窑瓷器相比,在工艺和造型装饰上,存在着一种文化滞后现象。在地方风格方面北方青瓷具有浑厚耐用,质朴大方,实用性强的风格特点。

  铅釉陶器

  三国的铅釉陶器,大都是制作粗糙的灰陶,质量差。器型受南方青瓷的影响,可见到类似南方青瓷的器型如: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等。铅釉陶的生产很少,直至北魏建国,因宫殿,深宅大院建筑的需要,出现了复兴的新局面。这种低温铅釉陶在汉代的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花色品种增加,釉色明亮,出现了黄地加绿彩,白地加绿彩,还有黄,褐,绿三彩并用。从汉代的单色釉迈向了多色釉,它孕育了“唐三彩”,标志着北朝制陶艺术的新水平。三国,两晋北方的陶塑技术水平不高。对比秦汉的陶塑,艺术上存在着严重的倒退。

  三国,两晋的武士俑,形式大同小异,千篇一侓。这些武士俑大都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人物俑缺乏写实,身材比例失调,骑马俑也缺乏写实,人和马的比例也失调。男侍俑和女侍俑呆态可掬,缺乏生气,工艺粗糙,艺术品位较低。北朝早期的的陶塑,技艺未见长进,陶俑的形态依然古拙生硬,一直到了魏孝文帝以后,陶塑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风行铅釉俑。这时各类人物俑身材,动物型状,匀称自然,神情生动。雕塑技巧熟练,造型优美,真正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水平。三国东西晋南北朝久经战乱,朝代更迭频繁。特别是北方长期兵连祸结,中国处于长期割据分裂之中。但是勤劳勇敢,聪明能干的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人的陶瓷制作工艺。承前启后,为隋唐帝国辉煌的陶瓷业作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三国纪年款

  三国纪年款迄今所见三国时期陶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出现在越窑瓷器上。1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吴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划“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铭文。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本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吴墓出土一件青瓷谷仓其正面堆塑龟驮碑,碑上刻划“永安三年时,富且洋(样),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干意(亿)万岁未见英(殃)”。

  此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0年代绍兴还出土过一件“吴陶灶”,现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吴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灯,在灯的承盘底部刻划“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铭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这几件有确切记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国时期瓷器上纪年款的风貌,其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内容不统一。

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