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南北朝 >

陶弘景生平介绍

时间: 杜生2 南北朝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历经宋、齐、梁三朝,曾经为官,后辞官归隐坚决不再出仕,精通医药、炼丹,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有不少著作传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陶弘景生平介绍

  陶弘景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十岁的时候因为看了葛洪的《神仙传》而迷上养生之道。因此,他小小年纪就才学不凡,声名远播,擅长琴和棋,书法上工于草书和隶书。

  等到萧道成当上丞相之后称帝,还没有弱冠的陶弘景就被他先后任命为诸王的侍读,之后担任奉朝请一职,这是一个十分闲散的官职。当时朝廷的礼仪事务,皇帝和百官一般都是向他请教,可见他深受器重。不过,陶弘景志不在官场,他虽然和诸王等贵族生活在一起,但他不汲汲于权利和富贵,总是把自己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面,不和外面来往。

  公元492年,陶弘景上书辞职,临行时朝中百官为他设宴践行,因为当时来送的人太多,帐篷和车马都堵住了道路。之后,他就隐居到来山中去修行,并把那座山称之为茅山,学习道教的符箓炼丹道法等,并且游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朝建立后皇帝几次请他出山都遭到了拒绝,不过还是十分尊重他,时常写信向他询问国家大事,因此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生性喜欢写作,到了晚年更是如此,主要是道教著作,此外也涉及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领域。去世时已经八十有五,谥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被称为什么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

  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那么陶弘景取这个字,其实就是抱着一种得遇明君的希望。这就是积极出仕为官的心态,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据说,陶弘景在书中自己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如果是第二种意思,那就是对自己智力的一种肯定。据说,陶弘景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可见他从小聪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对而言,还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

  陶弘景辞官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于是,他自号华阳隐居。

  此外,陶弘景还有一个“山中宰相”的称号。他后半生一直隐居,即使梁朝皇帝三番两次地来请他出山,他都坚决地推辞了。虽然如此,皇帝还是深知他的才华,又是派人给他送炼丹的材料,又是给他在茅山建道观。而且国家每次遇到吉凶和出兵有关的大事,皇帝都会写信向他请教,一个月会有好几封信。可见陶弘景虽然隐居山中,但是在朝廷的地位仿佛宰相一般。

  陶弘景书法评价

  陶弘景对许多方面都有涉猎和研究,医药、炼丹、天文、地理等等。他一生才学不凡,是当时有名的知识分子,而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精通书法,陶弘景也不例外,他工于草书和隶书,还擅长行书。

  陶弘景一生都很喜欢写作,所以可以著作等身,这也练就了他的一手好书法。据史书记载,他年仅四五岁就开始喜欢写文章,“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所谓“荻”是一种草,小小年纪就用草当做毛笔来练字,可见他对书法的兴趣。

  据说,陶弘景在书法方面,以钟繇和王羲之为师,还常常与梁武帝萧衍书信交流讨论他们的书法作品。王羲之自不必多说,书圣之名足以证明他的书法造诣。而钟繇与他齐名,据说是楷书的创始人,王羲之也曾经学习过他的书法。陶弘景擅长草、隶、行书,由此可知他从这两位书法大师那里学到了不少。而后世对他书法的评价也极高,认为是体势开张,疏密有致,已经自成一家。

  陶弘景的书法作品传世至今的有《屈画贴》、《瘗鹤铭》等。其中后者是中国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瘗”是埋葬的意思,因此就是他埋葬了自己家养的一只鹤然后为其写的铭文。这篇书法作品共86个字,背后是评价为“古拙奇峭,雄伟飞逸”。称之被推崇为“大字之祖”。据说这这一铭文所刻的摩崖,曾经遭到雷击,碎成五块而掉到江里,后来慢慢被捞出,如今已经被合在一起。

2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