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民国 >

中华民国国旗叫什么名字

时间: 耀聪2 民国

  中华民国国旗,又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是中华民国广为人知的国家象征之一。建国时采用五色旗,北伐后被现今设计取代。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提议,将陆皓东设计之青天白日旗置于红底旗帜的左上角而来,经国民政府立法定为国旗。

  中华民国国旗含义

  中华民国国旗由青、白、红三色组成,单就色彩而言,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若配合色彩的形状,青天则同时又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的纯正心地与思想,十二道光芒形同十二个时辰,勉励人民奋斗精进、自强不息,芒锋示意革命精锐,意味着民主自由光华四射,又象征着中华文化所传承的美德,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四维八德精神;而满地的红色则象征革命先烈的热血及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

  革命的旗帜

  光绪19年(民前19年,1893年),革命先烈陆皓东寄住于尢列(四大寇之一)在广州家中的“听涛阁”时,设计一面“青底、中有白日”的青天白日旗,预备作为革命的旗帜。

  光绪26年(民前12年,1900年),第二次革命时,郑士良举义于惠州,正式使用青天白日旗为军旗。光绪21年(民前17年,1895年),兴中会总部在夏威夷成立,孙文召集革命同志举行其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揭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因五色旗乃前清官旗、五色代表五大民族之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及五色上下排列违背五族平等等理由反对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但北洋政府仍为当时统治全国的政权,五色国旗仍然广受认同。1924年6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1925年,国民政府于广州成立,次年进行北伐,所到之处皆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结束,统一中国大陆各省,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统一始用于全国各地,国旗的认同初步建立。但在1936年,国学大师章太炎逝世的时候,只愿以五色旗覆盖,不承认青天白日旗。

  1946年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底,左上角青天白日’,将国旗入宪。

  更易

  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在南京肇建,临时参议院于1月28日成立。在讨论中华民国国旗的问题时,因各省革命军使用的旗帜并不一致,引起各省代表的争执。其中,湖北、湖南、江西省共进会使用铁血十八星旗,代表十八行省;江苏、浙江、安徽省的同盟会却使用五色旗,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族的共和;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省则沿袭同盟会传统,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陈炯明在惠州举兵时曾采用井字旗,会师广州后,未再使用。

  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 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在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2月20日,临时参议院经激烈辩论定以五色旗为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井字旗为元帅旗(方蓝井白)及副元帅旗(方白井蓝),并咨请总统颁行,孙中山先生认为五色表示五族取义不确,将五色上下排列亦不平等、仍有阶级,未可遽付颁行,遂函覆参议院可俟诸民选国会成立后,再经由国民公开表决。

  参议院准袁世凯在北京受职及宣誓后,袁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正式就第二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5月10日,参议院讨论国旗统一案;5月14日,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海军旗不变,商旗适用国旗;6月8日,此案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施行。

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