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明朝 >

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

时间: 志艺2 明朝

  吴三桂,字长白,祖籍徽州(安徽徽州),先迁居高邮州(江苏高邮),后又迁至辽东中后所。父亲吴襄,识文能武,尤善养马,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贩卖辽东马匹为生。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欢迎大家阅读。

  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

  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围困大凌河,迫降了祖大寿。祖大寿以接取家属为由,进献了一条“智取锦州城”的大计,秘密逃回。此事被辽东巡抚丘禾嘉觉察,密奏崇祯,崇祯却装作若无其事,忍了下来。

  所以这样,盖因其家族在辽东势力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煊赫一时,惟恐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太极才不惜千方百计对祖大寿进行招降。

  崇祯甚至还命人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吴襄做上了祖家的乘龙快婿后,便任祖大寿手下参将,累官至都指挥使,留镇宁远。

  崇祯四年(1631年),任锦州总兵官。崇祯六年(1633年),又以军功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职。吴氏家族的人纷纷登上仕途,各居要职。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和姨夫裴国珍均为大凌河的军官,吴三桂年纪轻轻,更是提为前锋右营参将。

  可以说,吴家已成为了祖家之外的另一个豪门望族、军阀集团。

  吴三桂天资“聪明自然超群”,蹒跚学步的年纪,父亲吴襄就有意训练他的骑射本领,每天手不离箭,股不离鞍。稍长,任侠尚武,能骑马独闯山林,射杀猛兽。十四五岁时,又跟随名师练得一身好刀法,于十七岁应试武功,得中武举,“自少为边将”,在军中任职,开始了其风云激荡的军事生涯。

  少年吴三桂“瞻视顾盼,尊严若神”,长得一副神气俊朗的相貌。可是,在崇祯三年(1630年),鼻梁之上却多了一道长盈寸余的刀疤,平添了几许暴戾、狰狞之气。

  提起这道刀疤,得从崇祯三年(1630年)说起。

  那一年,乃是“己巳之变”后的第二年。祖大寿奉命与孙承宗分驻三屯营(河北遵化附近)、丰润(今仍名)之间堵截后金兵归路(《国榷》卷九十一)。吴襄时为祖大寿参将,带吴三桂随征,在建昌城外遭遇了数万后金兵。后金将领将吴襄所部团团围住,形势岌岌可危。

  站在建昌城头的祖大寿看见后金兵势大,自料吴襄必死无疑,不敢发兵救援。不料吴三桂却视死如归,匹马扬刀,硬是在在万军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将父亲救了出来。

  就在这一场战争中,他的鼻梁上挨后金悍将砍了一刀,留下了毕生难消的印记。

  不过,这一道印记也让他威名大振,既得“忠孝”之名,又以“勇而敢战”为时人所感服。

  崇祯五年(1632)正月的“孔有德之乱”中,吴三桂以游击的身份跟随父亲与舅父祖大弼参加平叛活动,在战斗中,也多有上佳表现,不久,被提为前锋右营副将。

  因“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且又连续投在实权派人物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监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的门下,崇祯十二年(1638年)七月,吴三桂又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同僚眼热得直发感慨,说:“仁兄二十七岁就登坛拜帅,真是儒门出将,父子元戎,千古罕见!”

  少年得志的吴三桂被提升总兵官以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冲锋陷阵更猛于前,每逢大敌,身先士卒,斩获最多。

  他整训兵士,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五月和七月间,多次与清兵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一带厮杀。每战,兵士皆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多有胜绩。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清军已对锦州形成包围之势。城中乏粮,诸将恐惧莫名,运粮仅至宁远以西各城,不敢再逾半尺。关键时刻,吴三桂挺身而出,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抓住敌人正在闹新春、过新年的机会,于正月初二、初三两天,装载好粮食,以牛骡驴车三千四百辆,装米一万五千石,亲自押运。此计果然钻了个清兵防守上的空子,顺利进入了锦州。并且,又全身而退,平平安安地返回宁远。清兵有所觉察,为时已晚。

  此次运粮得以成功,充分地显示出吴三桂的深谋远虑、胆略过人。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向以“敢战”著称的吴三桂,作为援锦的八大镇将之一,竟然在松山之战的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战而逃,做了个可耻的逃兵。

  他不但置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洪承畴于不顾,置数万大明将士的生死于顾,也置拟效忠一生的大明江山社稷于不顾,义无反顾地逃之夭夭了。

  据说,吴三桂读《汉记》,看到昔光武帝所说的“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一句,遂拍案而起,脱口叫道:“这也是我的平生大愿啊!”或许,除了得到显赫的功名外,他还有一个梦,一个玫瑰色的梦: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阴丽华”!

  又或者,他觉得自己的家里还有足够让自己东山再起的财富和实力。

  如果说是后者,那么,这个宝,他押对了。

  事实上,据其父吴襄后来透露:吴家有亲将三千余人,这三千余人直接听命于吴家父子,作战肯出死力,往往以一挡十,以十挡百。

  显然,这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此外,宁前道石凤台还曾悄悄向崇祯奏报:吴三桂兵丁尚多,还能整顿兵马,誓拯封疆。

  所以,崇祯不追究吴三桂临阵脱逃的死罪,予以宽大,就是看准了他们吴家已占据了辽东各要津,乃是地方继祖家之后的最大实力派,是最适合固守关外残土的最适合人选。

  世人对崇祯杀害袁崇焕,认为崇祯是个心胸狭隘、刻薄寡恩的凶残君主。

  实际上,崇祯却也有容人之过的人,他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选择性失明,不计较罪臣的一些小嫌小隙,继续委予重任。

  这一点,在对待在从大凌河回来的祖大寿身上也经彰显无遗。

  对待吴三桂也是如此。

  然而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祖氏、吴氏两大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俨然关外大军阀。他一旦此刻动了吴三桂,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内忧外患的当下,造成更加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于是,崇祯竟然这样说:祖大寿和吴三桂在困难重重之际,没有向清人跪地求降,而是费尽心机往回跑,这就说明了他们对大明是忠心的。

  由此,他摆出一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姿态,给吴三桂加升提督职衔,让他全权负责辽东军务。

  这一姿态,让吴三桂感激涕零,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赤胆忠心,与清军对抗。

  吴三桂与陈圆圆,一个是一代大将,一个是江南名伶,绝世姝丽,他们两个人相遇后,谱写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爱情绝唱。男人用武力征服天下,女人则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天下。在许多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中,虽然还不至于征服天下,但足可以说吴三桂为了陈圆圆背叛了整个天下。

  说吴三桂和陈圆圆故事最圆满的,大概就是这个走向了。吴三桂与陈圆圆相知相恋,后来李自成进京,陈圆圆被掳劫,吴三桂自说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何以为男儿,因此冲冠一怒,引清军入关,共同击杀李自成所部。后来吴三桂与陈圆圆团聚,但是陈圆圆自认自己已经配不上吴三桂了,因此削发为尼,与青灯古佛相伴。并且每一次吴三桂前去见他时,都带着面纱,为的就是将自己最美的一面留在吴三桂心里,而不是现今年老色衰的样子。

  故事总是美好的,现实却不是如此。现实是,吴三桂最终厌弃了陈圆圆,而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也只是他人想象而已。观史实资料,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绝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背后,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是利益所驱。第二种说法是,吴三桂本意是借助清朝力量驱赶李自成,却不想形势急变之下,最终只能无奈降清。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证据,长久以来争吵不休。

  第一种,当时吴三桂在崇祯帝自缢之后,在李自成拉拢他的时候,是想投靠李自成的。但是后来吴三桂发现,李自成的部队在京城内四处劫掠,地主士绅遭劫最为惨烈,吴三桂认为自己与他们不是一伙人,再加上自己的父亲和家族亲友被屠杀,因此才转而投向清朝。

  第二种,吴三桂本意是借清军之手,消灭李自成部队,随后保证明朝的中兴。他在写给摄政王多尔衮 的信中,多称“我朝”、“我国”,称清朝则为“北朝”。因此这个时候,吴三桂还是以明朝臣子身份自居的。向清朝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在消灭农民起义军之后,将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清朝出兵的酬谢和报答。并且当时所定的清军路线是兵“直入中协、西协”,而他本人却“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也就是说,他只要求清军所部到这儿。

  计划赶不上变化,形势不可能不变,而清军也不可能按照吴三桂想的那般。当时李自成在知道吴三桂绝不可能投降他之后,便集结大军,前往山海关,并且后续部队还在增援。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自山海关进关转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关进兵,以与即将到来的农民军作正面的交锋。《沈馆录》卷七:“贼锋东指,列郡瓦解,唯山海关独存,而兵弱力单,势难抵挡。今闻大王业已出兵,若及此时促兵来救,当开山海关门以迎大王。大王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愿速进兵”。由此才有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不管是第一种原因也好,还是第二种原因也罢,总之吴三桂并不是单纯的因为陈圆圆才做出投降清王朝的决定的。

  吴三桂后来被清王朝封为平西王,坐镇一方,手握重兵。清康熙年间,清廷忌惮吴三桂手中权柄,遂下令削藩。削藩令下,吴三桂公开举兵反清。当是时前往附庸的汉族官兵无数,一时间势如破竹,眼看有成功之希望。不过可惜的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吴三桂失败的主要原因便是,当时清朝已经在中原坐稳。而吴三桂以云南为后盾,与清朝以整个江山为后盾,不可相比。前期还好,一到了后期消耗战,吴三桂的劣势就出现了。再加上吴部手下,内斗严重,而清朝则统一团结,更是必输之势。而早在吴三桂不停向清朝索要饷银的时候,清朝就已经早有准备。所以吴三桂最后会输,并不奇怪。

  
看了“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还想看:

1.崇祯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2.吴三桂放清兵入关

3.崇祯的子女都去哪了

4.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故事

2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