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谁发动西安事变(2)

时间: 玉玲2 历史事迹

  波诡云谲西安城

  当年蒋介石认为,西北的局面还可控,有信心继续对共产党进攻,所以他又来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还没有下决心抓蒋,1936年10月之后,杨向张提出,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可以利用蒋来西安的时候,抓住他,“张学良一听傻了,半天没有吭气,沉默了。”

  “杨虎城马上说我说说而已,张学良马上表态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出卖朋友。”于是此事被暂时搁置。但是1936年12月,蒋介石又来了,杨虎城正式跟张学良谈了,“这一次不能让他再走了”。

  原定12月6日由东北军在交通沿线控制蒋介石,然后押到秘密地点,由十七路军解决城里的中央武装力量——这是张杨原定的计划,“说好了上午行动,中午应该抓完。杨虎城从早上一直等到中午也没有消息。”

  于是去问张学良。

  “张学良说他上午接了一个电话,听说何应钦也要来西安参加这个军事会议,等他们来了一块儿去抓。”

  12月9日,西安学生游行,警察开枪,蒋介石下令如果学生去临潼请愿,格杀勿论。张学良的责任是劝学生回城,“说你们再往前走就要流血。”但学生说我们身上只有鲜血了。

  杨瀚说,“张学良被感动了”,于是哭了以后他就表了态,“一定在一个星期之内用实际行动给你们一个回复。”

  后来有了所谓的哭谏,结果张被蒋骂了出来。

  12月9日夜,杨虎城招待南京大员看戏。在戏园子,杨突然接到电话说请他马上回总部,部属报告,发现孙铭九带着两卡车全副武装的军人朝临潼(蒋介石驻地)方向去了。“他们分析说是孙铭九去抓蒋介石了”,杨虎城说好,咱们要积极配合,全城大戒严。

  于是西安城内一片肃杀。

  “布置完了,杨虎城又回到戏园子,发现张学良又来了,还谈笑风生,杨觉得不对劲,不像有行动的状态,于是就故意让人把戏延长了好多,但是外面没有枪声。回到总部后,杨虎城得知,孙铭九说,“张司令怕学生晚上去临潼闹事,让我去沿途截学生了。”次日,杨劝张说,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张学良派专机将久经沙场的将领白凤祥和刘桂五调回西安,但他认为“捉蒋还是一个简单政治。”杨瀚觉得,张学良在当时并没有真正的全盘考虑,“他不知道这是一种政治大博弈啊。”

  “张认为蒋和他真的是像蒋说的那种兄弟关系,但是蒋事实上一天也没有把他当作那种关系。”

  数十年后,蒋介石辞世,张送给蒋介石的挽联称“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有如仇雠。”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12月14日,南京方面派员来到西安,在西安外围,中央政府的部队开始推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西安城内部队的分化。但杨虎城当时心里还是很有底,“因为人在手里。”

  但是张学良要送蒋回南京,杨瀚称,在此之前,张杨在是否放蒋、如何放蒋的问题上发生了争吵,“张学良急不可待,非要25号就要把蒋送走。这其中有张的极端表现,还有宋美龄的作用。”

  杨瀚在宋子文的回忆录中发现,张把自己和杨虎城争吵的情况全部告诉了宋子文和宋美龄。“这几个人一块儿在那儿密谋怎么逃出来。”“他把杨置于什么地位?”

  第二天张给杨打电话,杨到现场后,“一看蒋介石已经在汽车旁边等着。如果杨当时表示强烈反对,那就得把张学良也扣起来,弄不好就掏枪了。”

  回到南京后,张学良给杨虎城发了电报称“一切都好”,但是他也给蒋介石写了认罪书。“问题就复杂化了,首先承认了你有罪,而且我要处罚你,处罚你的部队,这样西安方面就要跟南京对抗。反对审判张学良,要求无条件释放张学良。”

  当时如果东北军与十七路军合力,再加上红军,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张学良还继续认罪,给蒋介石出主意,写了处理西安问题的甲乙案,他最早提出把东北军调到安徽和江苏,而且提出放杨出外(国)。”

  西安事变,谁赢了?杨瀚的判断是:最大赢者是民族。

  但是杨虎城的命运在此后发生了巨大转折。

  命运之变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出国。“他整个部队、整个政治势力都没有了,从心理上讲有很大遗憾,又有很大成功感。为国家、为民族,这个事做成了,而且达到目的了。”

  1937年11月26日,出国考察的杨虎城在他生日那天回到香港,见了宋子文。“宋子文对他做了安全保障,但是在骗他,所以杨虎城最后在香港说了一句话‘我们上当了。’”杨虎城被捕时,杨瀚的父亲还在西安读书,杨虎城身边带了他的小儿子杨拯中,随即其夫人谢葆真及警卫、秘书也被一同收监。“蒋介石折磨他,没有自由,逼着你投降,折磨的目的就是为了投降嘛。”杨瀚说。

  1949年,蒋介石下令除掉杨虎城,“你杀他一个人还能说得过去,但是杀了他家人还有秘书、副官。”据杨瀚了解,“毛人凤给他的特务讲,这个事(杀杨)办完以后老头子非常高兴。而且很有趣的是杀完杨后,蒋介石给毛人凤和叶祥之(音)每人奖励大洋一万块,理由是处理大陆事情有功。没有说什么事,现在应该包括这件事。”

  在此之前,杨虎城的家人始终不知道他被关在哪里,1949年12月,解放军进入重庆,事情才慢慢浮出水面。

  杨瀚认为,现在台湾方面领导层还没有认可这一事实,“主要是敢不敢的问题,事实很清楚,台湾国史馆的军情局卷宗里有一个‘监杨卷’,有一个‘监张卷’,里面肯定有这些情况,毛人凤杀了杨,绝对不会把这个事口头汇报就完了。不光是文字,还得有照片,因为杀黄显声都拍了照了。”这两个卷宗,杨瀚并没有看过,但他坚持认为,“现在拿出的文件上写的戴笠批示入‘监杨卷’,所以对杨的这一案一定有,不会没有。”

  1969年春节,14岁的杨瀚从父亲口中知道了杨虎城的事情。杨瀚的父亲杨拯民,抗战时期曾经与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同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两家人的关系在后代身上得到了延伸。杨瀚回忆,从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丧事到张学森女儿张闾蘅的事情,杨拯民无不多方尽心。

  1999年,杨瀚踏上了去夏威夷探访张学良的旅途。

  但是,见到张学良后,杨瀚发现,张对当年的故人故事似乎不想多谈。

  “我很奇怪。”在杨瀚的概念中,中国大陆一直宣传“张杨”,而且这个事(西安事变)确实做得很漂亮,他觉得张与杨两个人应该是生死情谊。

  “我当时理解,他糊涂了。但是他一百岁的时候讲话还很好。”杨瀚也没有多想,他觉得自己此行能够见到张学良,表述一下两代人的交情,够了。

  但是张不愿多提西安事变的态度,总让他心里觉得异样,在此后的时间里,杨瀚慢慢开始探寻当年的历史,探寻祖父杨虎城的人生。

  杨瀚发现,张学良后来的态度愈发与他此前的方向不一致。“他在1955年给蒋介石写了西安事变的回忆,这个很关键,把杨虎城怎么给他提出建议、怎么抓蒋这些都讲了。”在回忆里,张“承认自己无知,他那个时候有点儿怕死了。”

  在软禁了几十年后,一段时期内蒋对张学良的待遇非常宽松,他可以随便看报纸、听广播,随便和那些管他的人一块儿玩,突然,这些“相对自由”又被禁止了,“他觉得可能要杀他了。”

  这与杨虎城可能不太一样,杨瀚觉得,他的祖父“代表中国的民族主义,维护民族最大利益,不畏各种强权,勇于牺牲。”

  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杨瀚对其祖父历史的追问,“很多人认为他们已经了解杨虎城了,但是我现在所呈现的杨虎城和原来不太一样。”当然,也有人认为杨瀚是在出风头。

  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当年5月,杨瀚致信连战,他表示,自己是为“一个忠党爱国的老党员,国家的二级,没有罪名,没有审判就被秘密处决,殃及子女部属”而申诉,要求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昭雪。

  杨瀚并没能得到公开的正式回应。不过不久在台湾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及台湾光复60周年历史文化图片展览中,设立了一个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专柜,杨虎城的形象60年来首次出现在国民党的展览中。

  2006年,杨瀚致信马英九,希望他“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以21世纪政治家的魂魄推动为杨虎城平反。”杨更将此事上升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支点,“希望作为中国人你能够放下上个世纪积存的恩怨包袱。”根据杨瀚的了解,看到这封信后,马英九曾经向国民党党史人员了解过杨虎城回国与被杀的情况,但此后便无下文。2013年9月18日,杨瀚发出致马英九的第二封信,引发了舆论的众多关注。

  但是杨瀚现在坦陈自己“对马英九不抱太大希望。”他始终认为,“杨虎城档案就在台湾军情局,但如果这样做了(平反),对蒋介石是一种否定。”

1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