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书籍 >

无能子的历史介绍

时间: 耀聪2 历史书籍

  引言:《无能子》,唐末隐名哲学家著作。作者非道士,其书亦极少直接涉及道教内容。笔者之所以将其列入道教学者,有两方面原因:一、历代史籍著录《无能子》,均列入道家类;《唐志》道家类著录《无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

  无能子的历史介绍

  无能子,唐朝末年思想家。其姓名、籍贯、生平皆不详,只又“无能子”别号流传在世。

  据传说他自少年就博学寡欲,擅长于哲学思辨,以授徒讲学为生。后来为了躲避黄巢起义战火,漂泊四海,生活艰难。光启三年(887),隐居于左辅(今陕西东南部),著成《无能子》一书。在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违反自然的同时,提倡道教的修炼,并宣扬儒家的仁义和佛教的“无心”。

  《无能子》为其著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将近万言,现存34篇。有专家考证书中似乎有残缺,但又有人考证认为不仅没有残缺,而且最后四篇是明人增添,原文仅有30篇。现存版本以明正统《道藏》本最早,后又有十多种本版。王明的《无能子校注》(中华书局,1981)是目前唯一的校注本。

  关于他的政治思想,有的论文认为,无能子代表了地主阶级从顶点开始坠落时,该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绝望情绪和消极反抗;与此相反,一些学者认为,无能子受到唐末农民战争的影响,本质上是与正宗的封建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是农民反抗精神在思想战线上的反映;有些论著则将无能子的“圣过论”与南朝晋鲍敬言、宋康与之、邓牧和五代谭峭等人的无君论相并列。关于他的哲学思想,有的文章认为,在无能子的头脑中唯心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有一些可贵的唯物主义观点;与此不同,有些专家称无能子是无神论者,气一元论者或气的唯物论者。总之,研究者们都认为无能子的思想独具特点。

  《无能子》,唐末隐名哲学家著作。作者非道士,其书亦极少直接涉及道教内容。笔者之所以将其列入道教学者,有两方面原因:一、历代史籍著录《无能子》,均列入道家类;《唐志》道家类著录《无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祟文总目》、《宋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亦皆录之于道家类。此书最早本可能即为《道藏》所收,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无能子》上中下三卷。诸史书著录经籍多不分道家(先秦)和道教为二类,这固然反映了古代图书分类的不详细、不严密,但也间接说明了对先秦道家文化、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继承和发展者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道家不复作为哲学流派独立于世的时候(其思想当然地潜移默化于中华民众),道教公开宣称自己继其学说以为教。事实上,道家的自然义理等也是道教宗教哲学的理论基础。《无能子》旨在“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这与道教中的义理部分是相仿近的,同本之于老庄哲学。所以,将《无能子》列入道教史系统是适当的,不应该将无能子看作既不同于儒释,又不同于道的奇异哲学家。二、正因为《无能子》的思想与道教中的义理学说有同有异,所以通过比较二者,对认识二者的思想理论无疑大有裨益。仅从《无能子》其书来看,思想也没有突破唐代道教宗教哲学。这些留待后文分析。无能子的生平已不可详考,按《无能子序》云:无能子,余忘形友也。少博学寡欲,长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黄巢乱,避地流转,不常所处,冻馁淡如也。

  无能子最后的结论是:自然而虫之,不自然而人之。人类只有永恒保持裸虫的状态,才是自然的。过份强调自然主义必然走向反面,何谓自然?笔者认为,自然的基本意义应该是:在历史顺序中事物不受外力的干预而必然出现的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的必然进程,大而言之,世界进程无非自然。人类摆脱昆虫状态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这也与道家的自然主义,否定有一个神灵在冥冥中操纵世界的发展的观点相吻。同样,人类出现名教、义礼、道德观念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当然,无能子的这个命题可能还夹杂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人必须收敛其自然本性,才成其为人。揭示出人的社会性。在本质上,这与荀子的性恶论是相近的。无能子认为长生住世是违背自然之理的。《无能子·析惑》云:夫性者神也,命者气也,相须于虚无,相生于自然,犹乎埙篪之相感也,阴阳之相和也。形骸者,性命之器也。犹乎火之在薪,薪非火不焚,火非薪不光。形骸非性命不立,性命假形骸以显,则性命自然冲而生者也,形骸自然滞而死者也。自然生者,虽寂而常生。自然死者,虽摇而常死。今人莫不好生恶死,而不知自然生死之理,观乎不摇而偃者则忧。役其自然生者,务存其自然死者,存之愈切,生之愈疏。是欲沈羽而浮石者也,何惑之甚欤!所谓自然生死之理,是指性命相须相生、形神一体,在《真修》中,无能子还阐述了神气自然感应的原理,气有聚散,神亦如此,企求长生,无异于沉羽浮石。无能子认为要超乎生死之域,就必须不畏死,不为恶死而困惑(《无忧》)。无能子还认识到生死过程的转化,“形骸本死,则非今死;非今死,无死矣。”人体的寿期总是多存在一天便更接近死亡一天。所谓自然生死之理,与唐代道教学者追求的精神超脱是一致的。人们每言及道教,往往认为道教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信仰是长生住世,其实在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中,慕求现实生命永恒的人极少,其中以成玄英最为典型,再如司马承祯、张志和、谭峭等,也主要的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即使曾为一度国师的杜光庭也只是讲修持以保生,自足性命。显见,无能子的思想,很多方面都如隋唐五代道教学者相近,显著的差别只在于无能子不言教,不言具体的修持方法。

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