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洪洞历史故事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洪洞迁民是中国北部各省、脍炙人口流传很广的一个历史故事。比还知道哪些关于洪洞的历史故事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洪洞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洪洞历史故事篇1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然而战争和瘟疫导致黄河长江流域人口锐减,造成了河南大部地区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凄凉惨景。

  面对居民流亡、十室九空、经济凋敝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等人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移民屯田垦荒政策,拉开了明代大移民的序幕。朝廷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西广济寺设置移民机构,登记办证,发放路费和补助,遣送移民。广济寺旁有一株身粗数围的汉槐。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18次,5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100万人。而据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河南人口达到189.4万人,而山西人口达到403.4万人,超过河南、山东两省人口总和。

  据《明实录》记载,明洪武年间被迁移对象标准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迁民主要有汾州府(辖7县)、辽州(辖2县)、泌州(辖2县)、泽州(辖4县)、潞安府(辖8县)、平阳府(辖28县)。这6府51县百姓被迁移到全国各地,东到山东、江苏,西至陕西、甘肃,南达河南、安徽,北抵河北、北京、辽宁共18个省,涉及500多个县。

  移民对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偃师迁民以洪武年间为最多,永乐年间次之,其它年间较少。从偃师一些氏族家谱、碑文上,能看出山西移民痕迹。牛庄村牛氏家庙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游殿村《滑氏家谱》载:“自明初洪武年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焦村焦氏始祖钦系真定府平山县人。山化王窑村“自明初洪武三年山西长子县迁移。”元末明初段思齐、段思夷兄弟二人,从山西阳城迁至湾孜(即段湾)。偃师许多村庄的人代代相传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

  移民迁徙,往往背井离乡,与亲人生死别离,千里跋涉,苦不可言。2002年偃师市启动了姓氏源流调查,对偃师300余村庄一千多个姓氏源流进行摸底调查,并查清了迁徙情况,约有35.5%的人口与明代移民有关。

  明朝对人口多次组织全国人口普查。偃师最早的人口数量情况起始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偃师3961户29125人,到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偃师5421户37947人,达到明代顶峰。

  洪洞历史故事篇2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的民谣早已稔熟于耳。

  据文献记载,明朝时,这里有一座广济寺院,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唐宋以来,此地又建驿站,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勤务。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阳光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叉间布满了窝巢,那是鸟的“老家”。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人民无法生活,纷纷起义反抗。连年战乱,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中原地区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据文献记载,当时豫、鲁、皖、苏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此时的山西却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所以同邻省相比,山西经济比较繁荣,人丁较为兴旺。山西人口稠密地区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晋南一带人口最稠密之县。明朝建立以后,面对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战略决策,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之举,以期迅速发展生产,巩固政权。虽然不是专迁洪洞人,但其地处交通要道,这一带自然成了移民重点。为此,明朝政府便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扣押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广济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开跋外迁集中之地。临行之时,人们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望着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恋恋不舍地告别故乡,大槐树和老鹳窝深深地印在了移民们的心里。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屡移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1 0 余个省市。6 0 0 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各地,辗转迁徙海外者又不知凡几,移民子孙数以亿计。“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古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古大槐树迁民遗迹,旧时人们并不十分重视,现在的建筑是民国三年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倡议募款而建。历史上曾发生了一件因大槐树庇护洪洞人民的事,更加引起人们对大槐树的重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三镇兵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革命军。卢率部顺古道南下,进军平阳,所到之处肆意抢掠,进入洪洞,仍有“半天不点名”之令,放纵抢掠。但士兵到了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膜拜,不愿离去。原来卢军士卒多为冀鲁豫籍,相互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忍抢掠,反而将在别处抢得之钱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凭着这株大槐树,洪洞百姓避免了一场浩劫,人们沾了大槐树的光,托了移民祖先的福,认为大槐树有“御灾捍患”之功。从此,古大槐树处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 9 1 4 年修建牌坊时,在匾额上镌刻了“荫庇群生”四个大字,进而在民国三年建成了碑亭、茶室和牌坊。

  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古槐后裔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祖先。如今,这里已成为国人和海外华裔寻根祭祖的必到之地。

  洪洞历史故事篇3

  1939年“十二月政变”后,国民党中央军第九十三军,侵占我太岳山以南至中条山一线,并成立了几个伪县政府。洪洞伪县政府盘踞在杨家掌,伪叫李谊宣一听说日本鬼子,就浑身筛糠,对坚持抗战,积极打击日寇,拯救民族危难的抗日军民却恨之入骨。到杨家掌后,即纠集当地反动势力,组织反动武装,四处烧杀抢掠,反动气焰十分嚣张。仅一次就残杀我南垣一带抗日村长七人。又一次将董庄村王殿臣同志,用铡刀残害,头悬于曲亭镇西门楼上,示众多日。白色恐怖笼罩南垣,人民群众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打击李谊宣的凶焰。洪洞决定,由大队长赵德荣、教导员段龙章同志率领第一连,对杨家掌进行奔袭。

  1940年初秋的一天深夜,一连全体指导员从马头村出发,以神速的动作越过虎头山。直插杨家掌。凌晨三时许,部队到达预定位置。连长霍马驹同志带领一排,首先,神不知鬼不觉的敲掉哨兵,随即一涌而入,冲进伪县政府内,对准各个房间,机关枪扫、手榴弹炸,不到二十分钟,即毙敌二十余人,生擒三十余人,缴获机枪一挺,步枪数十支。遗憾的是,漏掉了一条大鱼,伪李谊宣赤身**蹲在了水缸里(事后群众所云)。东方发白,天将破晓,赵大队长、段教导员和一连全体同志,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拉着、押着裂获物,向飞红塔疾进。

 

 看过洪洞历史故事

1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