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唐代李世民时期的历史故事又很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篇1

  “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过长期的战乱,无数土地荒芜,人民更乐于和平安定,谋生也变得相对容易等等。但这些因素并不起决定作用,李世民大帝个人的优秀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组成了一个高效、廉洁、睿智的管理团队,互相勉励督责,兢兢业业从事国家建设。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洁政治,获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严厉地控制自己不去触及“绝对权力”这根使无数君王堕入深渊的魔杖,并且鼓励和接受最难堪的逆耳之言。他对官员们要求:“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报告给我。”

  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也应征集当兵。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署敕,李世民告诉他:“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是你却先失去诚信。”李世民愕然,魏征说:“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员伪造资历,限期自首,否则处死。限期过后,又有查获,李世民命即斩首。

  大理少卿戴胄忠(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却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说:“你故意使我说话不算话!”戴胄忠说:“陛下命令,不过一时的喜怒。法律却经过慎密研究,颁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应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说:“你执法如此严正,我还有什么忧虑!”李世民又大修洛阳宫殿,给事中张玄素说:“陛下当初克复洛阳,把隋王朝宫殿全部烧掉,不到十年,却加倍经营。为什么从前厌恶它,而今却效法它。

  这种情形,比杨广更坏。”李世民变色说:“你说我不如杨广,那么比子受辛如何。”张玄素说:“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样。”李世民叹息说:“我考虑不周到,才有此错误。”赏赐张玄素绸缎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长史权万纪:“这都是权万纪不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很久很久,怒气平息,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柳范嘉勉。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篇2

  洛阳、虎牢之战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军的一次重要作战。

  王世充原来是隋东都洛阳守将,隋炀帝死后,他在唐朝武德二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并利用唐军在河东作战无暇顾及东部的机会,夺取了唐朝在河南的部分土地。柏壁之战后,李渊为夺取中原,采取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唐朝武德三年七月,命令李世民领兵8万向东攻打王世充。同时派遣使者与窦建德言和修好,使他保持中立。王世充从各州镇挑选勇士聚集洛阳,命令他的三个侄子在分别镇守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虎牢、怀州(今河南沁阳)等重要地点,命令他的兄长、儿子防守洛阳,他亲自率步骑3万迎击唐军。

  李世民率步骑5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东),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李世民于是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唐军攻克回洛城,并占领虎牢,河南50余州相继归降。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先联合郑国攻击唐朝,然后找时机灭郑,再夺取天下。于是率兵10余万西进,连续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进到虎牢的东面。

  李世民与部下商议对策,部将多主张退避。他力排众议,决定分兵围困洛阳,占据虎牢要地,阻止窦军向西进军,一举两得。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不能前进,驻扎了1个多月,多次作战不利,士气低落,将卒思乡。李世民得知,引诱他出战。窦军果然全部出动,李世民下令骑军队直冲人窦军。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唐军突至,前后夹击,阵势大乱。唐军追击30里,俘获5万多人,窦建德受伤被俘。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就投降了。

  此战,李世民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克。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篇3

  唐太宗在曾说过“塞切直之道,为忠者必少,开谄谀之道,为佞者必多。”为防佞杜谗,他曾决定对专挑人小毛病,打小报告者“以谗人之罪罪之。”这在《唐鉴》中是有摘录的。贞观十年八月,太宗对群臣说:我提倡直言的作法,为的是有利于国家。而最近到朝廷汇报工作的人,很多都是进行人身攻击的细碎小事,自今以后如再有这么干的人,定按以谗言害人治罪,这股歪风一下就刹住了。

  《唐鉴》中有记录过这样一件事:太宗曾指着殿下一棵树赞叹不已,殿中监(官员名)宇文士及随声附和也连连称赞树好。太宗对他说,魏征曾劝我远离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谁,心中怀疑是你,现在看来果然不错。投机不成的宇文士及吓得连连叩头谢罪。

  贞观之初,唐太宗体恤百姓的典型事例莫过于吞食蝗虫。在《贞观政要》中有这样记载。贞观二年,京师一带大旱,蝗灾肆虐,一日他视察灾情,随手捉住几只正在蚕食禾苗的蝗虫说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当食我心,无害百姓。说着就要将蝗虫吞食,左右急忙阻拦,惟恐致病,太宗说,朕所期望的是移灾自身,谈什么病不病的,随之将几只蝗虫吞入腹中。贞观三年,又逢水患,李世民虽无回天之力,但他心系百姓疾苦,身体力行与他们共渡难关。这对善良的穷苦百姓来说已经足够了,正如史书上记载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外出逃荒),未尝嗟怨。”

  这种事例在太宗身上并不少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名为“七德舞”的诗中,即有多处吟唱。如:“亡卒遗骸散帛收”说的是贞观初,太宗下诏拨出专款寻找和安葬,在征战中阵亡将士的骸骨,并隆重祭奠。“饥人卖子分金赎”,指的是贞观二年大灾,有卖儿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赎之,还其父母。“怨女三千放出宫”,指的是太宗认为宫女幽闭深宫,有违人性,将三千余宫女放回民间,嫁人过正常生活。“死囚四百来归狱”,指的是贞观六年,被判死罪的囚徒共三百九十人,太宗审核后,放归家,令他们明年秋天,返回就刑。结果到第二年的规定日期,全部返还,太宗很高兴,随即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李绩呜咽思杀身” 说的是大臣李绩得重病,医生说:需得龙须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李绩叩头泣涕而谢,表示要誓死效忠太宗。“含血吮疮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指的是在战争期间一个叫李思摩军士中箭,太宗亲为吮血,李思摩感动得高喊一定要拼死沙场,以身报国。如此等等,这些事不仅史料中有,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影响力不容低估。.

  李世民与一般皇帝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位威严的帝王,而在生活中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感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有一次,魏征出差回京,见到太宗就问,听很多人说,陛下要去终南山巡游,而且外面的随从和警卫都已整装待命,可是陛下最终没去是怎么回事呀?唐太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起初确有巡幸终南山的打算,朕后来一想怕你回京责怪我,所以就取消了这个计划。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件事,唐太宗喜欢狩猎,魏征曾劝说过他少在这上面花时间。一次,太宗正把一只狩猎用的鹞鹰架在手臂上玩耍,老远发现魏征朝这边走来,急忙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也没注意到,一五一十地汇报着工作,没完没了,太宗只好耐着性子听,等到魏征走后,掏出一看,鹞鹰已经闷死了。魏征年长太宗十七岁,太宗不仅尊重他的才学和耿直,也把他视为良师益友,魏征死后太宗失声痛哭,五日不朝。

  看过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1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