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故事介绍(2)
国恨、家仇、个人恩怨交叠。伊丽莎白一世向德雷克所说的“多次侮辱”,指的就是这些心痛往事。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其时英国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诡谲莫测,3年的时间,英国“变天”的概率实在太大了。而无论伊丽莎白一世对西班牙表示臣服,还是英国的国王换了西班牙的属意者,对德雷克都是个坏消息。且不说劫自西班牙人的财富合法性荡然无存,他个人的脑袋可否继续挂在脖子上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至于女王3年前交心长谈所暗许的锦绣前程,当然更会成为“一帘幽梦”。
德雷克不辱使命,在收获富可敌国的财货同时,多次狠狠“敲打”西班牙。凯旋后急于确认伊丽莎白一世依然大权在握的急迫心情,由此可想而知。或是或否的一来一去,对他个人而言,真的是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名利场世界。
自然,如果能还原当时的场景,伊丽莎白一世获知德雷克返航英国的兴奋,应该不亚于德雷克。德雷克的成功,为英国和她本人带来的红利,远超3年前她的个人想象。
一方面,仍与原来的推断一致。在正规军不能与西班牙相提并论的情况下,推行“海盗战略”,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游击战的方式,避免两国正式战争,在海外战场削弱西班牙,让其吃尽苦头,“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言”。
另一方面,也为英国的野心提供了更多拓展空间。德雷克驰骋海上的壮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国家凝聚力,在海外冒险事业上形成凌厉有力的“德雷克现象”,帮助英国“润物细无声”坐实海洋强国,形成海洋发展与竞争齐头并进的内外兼修格局。
后来的许多事情,有意无意地提供了验证。
伦敦万人空巷,男女老少倾家而出,为德雷克和他的团队的还归,自发形成了一次声势喧嚣的欢迎礼。大家像审视珍稀动物一般把他们围个水泄不通,追问着、讨论着这些够爷们的男人在海上经历的危险和绝望,斩获的财富和声望。
高潮远未到来。德雷克回到伦敦半年后,1581年4月的某天,“那位妇人”全然不理顾命大臣的反对,毅然决然,比电影《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西班牙人恼羞成怒的评价—“海盗的船都开到你床上了”—更进一步,以“国家的礼仪”表达对德雷克的首肯,登上“魔鬼海盗”的战舰,亲自为之封爵,听他讲大风大浪中的见识,看他展示带着远方海腥味的物品。随后,德雷克成功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再后,德雷克被任命为海军,这应该是她对德雷克出发前两人之间谈话的最好回应了。
于是,德雷克成为国家榜样,英国迎来了一个“海盗时代”。不久,连伊丽莎白一世小时的玩伴、贵族华特·瑞利都忍不住一试身手,前去北美,为英国寻找到了一块殖民地,并以伊丽莎白“贞洁女王”(The Virgin Queen)的名号谓之“Virginia”,亦即今天美国的弗吉尼亚。
之后的两三百年间,几乎所有的热血青年,都梦想像德雷克那样,经由英雄主义的个人冒险,一举成名、出人头地。正如英国史学家屈味勒林所归纳,海上的远征兼谋利,吸引英国人前赴后继。“大洋外未上图的世界”,“各有各的珍物奇迹”,恭候“归来讲述盛事,不成则永远不回”的海洋冒险家“前去问津”。
英国和伊丽莎白一世也很快如愿得到回报。
西班牙打劫的财富、殖民地不断被英国收入囊中不算,自以海盗船为主的英国海军在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为始,西班牙一天不如一天。英国终于有了与西班牙扯破脸的底气,“攘外安内”双管齐下。于外,把斗牛之国一步步从“神坛”上赶下来的过程,就是其展现国际范儿,传递重塑欧洲和全球意愿的过程;于内,处决同西班牙存在利益牵连,幻想取伊丽莎白一世之位而代之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则昭示着,从此以后,英国只是英国人的英国,外来势力干涉内政的往事,已经完全翻篇。
伊丽莎白一世,也因此积累了彪炳英国史册的最雄厚资本。
她留下了很多佳话。骨子里是个小女人,妆束每每领伦敦上层社会之先,年过四旬仍有法国小贵族对其沉迷不已;对近侍颜值的要求几近苛刻,一位男神级的大叔,只因缺颗门牙,到手的宫廷饭碗就被她一句话否了。心里却装着一个“大男人”,重用曾经迫害过自己的能臣,与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果决谈判,进行用婚姻制衡廷斗和欧洲政争,为自己掌控局面、英国积累实力赢得时间和空间……每件事都考验着她承压的极限。她之所以位列英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君主之一,为斗败西班牙、把英国送入大国通道打开序篇并打下战略基础,无疑才是主要原因。
不过,虽“海盗崛起”属于无奈之举,然而,毕竟不怎么光荣。伊丽莎白一世,为自己的国家,不惜牺牲小我的幸福和声誉,于英国为“大公无私”,于世界却不啻于不加掩饰的自私甚至下作。奴隶贸易、鸦片贩卖、公然抢劫的合法认可,她都首开英国君主的先河。欧洲人称其“海盗女王”,固然有从政治上贬抑她的需要,但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说,近代意义的欧洲国际政治的丛林演绎,从西班牙开始,那么,近代意义的全球政治的丛林演绎,是从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英国开始的。
无疑,伊丽莎白一世生活上开放、婚姻上矜持,内部治理宽宏、国际关系强硬,外表幽默风趣、内心孤独理性的“双面”特征,直接决定了“海盗崛起”的国家道路选择,也直接决定了英国绅士与海盗共存的矛盾品格,以及国家光荣史与国际灰暗史交织、国内认同与国际批评相映的吊诡轨迹。
世界历史故事篇三
1888年,德国正式进入普鲁士大帝威廉二世的统治时代。经过十几年改革的德国,经济腾飞,军事迅猛膨胀,已经成为新的欧洲强国。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更是霸道得不可一世。
一个战胜皇帝的德国老人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威廉二世有个好习惯,就是闲暇时间喜欢独自坐在书房里博览群书。为了方便,他在柏林波茨坦皇城旁边建造了一所豪华的书房。
几天后,正在书房读书的威廉二世,突然听到嘎吱嘎吱的响声,他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打搅了,他打开窗户一看,对面是一座用风车作动力的磨坊,在风力的作用下,磨坊外的风车嘎嘎吱吱地旋转。
威廉二世气愤地对手下的官兵说:“去告诉磨坊主让他搬到别的地方去。”官兵得令后,马上找到磨坊主,气焰嚣张地说:“皇帝命令你两天内搬离波茨坦,否则后果自负。”
磨坊主是位60多岁的德国老人,听到官兵的叫嚣后,没有反驳,还是安静地干着手头上的活。两天后,官兵吃惊地看到,磨坊的风车还在旋转。
官兵们勃然大怒,要对老人无礼,老人理直气壮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养家糊口,为什么新国王来了,我就要搬走?要嫌弃这里喧闹,那他搬走好了。”
什么,你竟敢让皇帝搬走?简直是胆大妄为,官兵们欲大发淫威。没想到老人完全不惧怕官兵,底气十足地说:“俾斯麦首相十几年前就颁布了法典,保障居民的权益,你们不能欺人太甚。”
说完,老人坐在门口,以死抵抗官兵的入侵。霸道的官兵执意把老人抬走了。万般无奈之下,老人一纸诉状递交到国家司法机构——法老院,把皇帝告上法庭,开启了平民百姓状告当朝皇帝的先河。
法老院冲破重重阻力还是受理了此案,开庭那天,执法官问老人:“究竟是先有磨坊还是先有书房?”老人答,先有磨坊。执法官斩钉截铁地说:“到此事情就简单了,按照先入为主的惯例,要搬只能搬书房。”
老人听到判决结果老泪纵横,他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靠法理战胜皇帝的平民百姓。
威廉二世知道结果后,极为震怒,欲给执法官施压。首相俾斯麦赶紧进言:“大帝,我们要想让德意志帝国更加强大,就必须遵循法理原则,否则十几年的改革成果将前功尽弃。”
经过三思后,威廉二世最后服从了执法官的判决,将书房搬到了别处。在威廉二世统治时代,德意志也正是靠着法理的引擎,极度膨胀,迅速崛起为欧洲新的霸权国。
后来,老人的磨坊得以保存到今天,成为波茨坦著名的旅游景点,磨坊里竖立着一个慈祥而倔犟老人的雕塑,上面刻着:一个战胜皇帝的德国老人。
一个小小的磨坊敢于和威严的皇宫相对而生,这或许就是德国崛起的一个缩影。
看过世界历史故事